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是求吉利;二是為了紀念馬皇後。
另外,還有一則傳說。說福字倒貼的習俗,來自清代恭親王府。清代鹹豐年間的一個春節前夕,大管家為了討主子歡心,照例寫了許多個福字,讓人貼於庫房和王府大門上。
有個家人因不識字,誤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
為此,恭親王福晉十分惱火。事辦到這份上顯得自己沒成色,怕福晉怪罪連累自身,好在管家能言善辯,忙為自己的不足辯解:“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了,乃吉慶之兆。”
福晉聽罷此言,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府福到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這位福晉一高興,便重賞了管家和那個貼倒福的家丁。
事後,倒貼福字的習俗,就由達官府第傳入至百姓人家,並都願過往行人或頑童念叨幾句:“福到了,福到了!”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商店中均中出售。
福字倒貼,至今仍在流傳,反映了人們對幸福永恒的希望。
(三)貼福字的講究
每年春節之際,家家都要貼福字,但是貼福字在青島地區非常講究,如果貼得不對,還會適得其反。
福字分正福、倒福和各類小福字,根據福字的大小,該貼在什麼地方一定要記住。倒福鬥方,要座北朝南,貼在門廳的正前方,這叫作“福入廳堂”。
一家隻能貼一個,如果貼多了,叫作“重蹈覆轍”不吉利。正福也是鬥方,一家也隻能貼一個,必須座東麵西,象征“福如東海”。
門福必須是正福,有人把倒福貼在大門外,青島話叫作“昏逡”,誰家的福到了門口,卻不讓進門?門外貼“倒福”會讓一家有一種流年不順的感覺。所以,門福必須要正福。另外還有抬頭福、旺財福等,都要各歸其類。
貼福字的講究,是祖先們幾千年來總結出來的經驗。該貼到什麼位置,都是按照天幹地支排列出來,不能亂貼。
窮人家貼“窮福”,過去那些欠債的窮人往往過了小年或三十早晨,就慌裏慌張地把福字貼上了,意思就是把所有的討債人都擋在門外。因為一旦貼上了門福就相當於過年了,所以討債的就不能再上門逼債,這就叫窮福。
貼福字的時間,一般在年三十的下午,太陽尚未落下之前,且順序應該是從外向裏貼,先貼抬頭福,再貼門福,以此類推。最後一個才能貼倒福,意味著一年的福氣都要從外麵流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