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是指官職祿位。祿神是掌管文運官運、功名利祿的神靈。古代做官和科舉考試直接相關,科舉考試又與文人讀書寫文章直接相關,所以祿神不但受到官場人士的敬奉,也受到崇尚文化的老百姓的喜愛,成為民間的吉祥神,也成為文神。
祿神與福神、壽神一起,在我國民間曆代受到百姓們的尊奉。
(一)祿神文化的起源
祿神,是指可以給人們帶來高官厚祿的吉祥神。原是星神,稱“文昌”、“文曲星”、“祿星”。在北鬥星之上有七顆星,合起來稱為文昌宮。其中的第六顆星,即是人們崇拜的祿星。
《史記·天官書》說:“曰文昌宮:一曰是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祿。”司祿,就是職司功名利祿的祿星。
(二)古代的祿神崇拜
隋唐科舉製度產生之後,祿星遂成為士人命運的主宰神,天下士人莫不對之頂禮膜拜。
祿星後由星神演化為人神。最有影響的祿神人神是在宋朝附會上的梓潼神張亞子,稱“文昌帝君”,是掌管文運利祿的神靈。
由於古代的科舉考試主要是作文章,祿神崇拜便也包含對文運的祈求,所以祿神又不僅僅是士人的主宰神,也是一般崇拜文化、崇拜文才的百姓所喜愛的吉祥神,或可稱文神。
祿原指古代官吏的俸祿,也就是古代皇帝和其皇權政府,按照國家的規定,向各級官員發放的報酬。俸祿裏除了錢幣,還包括土地、實物等一切皇帝賜予的物質財富。
由於古人當官入仕需要參加科舉考試,考取功名後方可加官晉爵,進而“食祿”。所以,祿又引申為前程、功名以及事業的代名詞。因此,作為讀書人的保護神和事業成功的象征,祿神逐漸在民間,尤其是想要飛黃騰達的人們的意識中,占據了不可動搖的地位。
(三)民間的祿神形象
古代時,在正式的戲曲節目之前,往往有一場傳統的表演預場:表演者身穿大紅官袍,頭戴一白色的假麵具,手捧誇張性的大朝笏,笏上有“當朝一品”的字樣,先上來繞場幾周便下去。
再出場時,抱一個道具小孩,繞場幾周又下去。最後一輪出場,邊跳邊向觀眾展示其手中的加官進爵之類的頌詞。表演者的數回跳場,主要是給大家一種吉祥、祝福的意願,借以表示祿神降靈、鴻運高照。
而在傳統的民俗吉祥年畫中,祿神的形象,往往采取以諧音鹿來替代祿神。鹿四肢細長,身上有漂亮、斑斕的花紋,其形象可愛。神話中的天鹿,是瑤光散開而生成的,其身上有五彩光輝,以兆祥瑞。
在單獨的祿神畫中,則是一個身穿大紅官服,頭戴高冠的官員,騎在一頭梅花鹿上,寓意直指進祿。另外,也有祿神懷抱一個嬰兒,意寓送子男神,望子成龍等。
在封建社會中,文人總是將讀書與入仕的憧憬聯在一起。對於讀書的功利本質,孔子曾有精辟詮釋:“學也,祿在其中。”、“書中自有萬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說法,以更加直白的語言描繪讀書的功利效應。
科舉是封建文人入仕的必由之路,金榜題名意味著吃皇糧、享俸祿,地位顯赫,光宗耀祖,過榮華富貴的生活,因此讀書人夢寐以求。宋代時,就已有“鯉魚躍龍門”的民間傳說。至明、清時,寓意功名利祿的吉祥圖像盛行一時,這充分反映了古代學子的求仕擁祿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