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編鍾位於八音之首,其地位無與倫比。它不僅是樂器,也是重要的禮器,是宗廟或宮廷舉行盛大的典禮、祭祀和宴饗時所用的樂器。古代編鍾常用於宮廷雅樂,每逢征戰、宴會、祭祀,都要演奏編鍾。它可以獨奏、合奏或為歌唱、舞蹈伴奏。編鍾是統治者專用的樂器,也是反映名分、等級和權利的象征,隻有在天子、諸侯行禮作樂時方能使用,即所謂“鍾鳴鼎食”。這是中國古代獨特的禮樂文化的代表,鍾在古代中國代表天,代表皇權,代表宮廷,代表貴族。
王公貴族各等層次懸掛編鍾有嚴格規定,有所謂“王宮懸”(四麵懸掛),“諸侯軒懸”(三麵懸掛),“卿大夫判懸”(二麵懸掛),“士特懸”(單麵懸掛)。哪個若是違背,則要招致殺身之禍。
古人為什麼用銅鍾而不用鐵鍾呢?這是銅的屬性決定的。青銅是銅、錫合金,熔點較低,容易熔化和鑄造,同時又比銅堅硬,有很高的耐磨性和化學穩定性。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鐵性易縮,時加磨瑩、鐵愈薄而聲愈下,樂器需以金石為準。”與純銅鍾相比,青銅鍾聲音更加洪亮清脆,悅耳動聽。青銅變暗後,表麵會逐漸形成天然綠鎊,不僅美觀,而且能保護裏層金屬,曾侯乙編鍾至今仍能發出純正的樂音,與此不無關係。
曾侯乙編鍾有搏鍾、甬鍾和鈕鍾三種,分三層懸掛。縛鍾僅有一枚,是楚惠王在乙死時贈送給他的。甬鍾45枚,分五組居於鍾架的中、下層,中層音色洪亮、悅耳動聽,下層形大體重,音色深沉渾厚,在演奏時起烘托氣氛與和聲的作用。鈕鍾19枚,分三組掛於鍾架上層,音色清脆嘹亮。橫向看,從左到右,編鍾依次增大;縱向看,由上層到下層編鍾逐漸增大。
整套編鍾的音階結構,居然和現代國際通用的C大調七聲音階音列相同,音域從大字一組A到小字四組C,其總音域達到五個八度,比鋼琴僅少最低和最高兩個音階,是世界上最早的具有十二個半音音階關係的定調樂器。這套編鍾可奏出完整的五聲和七聲音階的樂曲,不僅可以演奏古代樂曲,還能演奏現代流行音樂。學者們推測,應由三位樂工執丁字形木槌,分別敲擊中層三組編鍾奏出樂曲的主旋律,另有兩名樂工執大木棒撞擊下層的低音甬鍾,作為和聲。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梅紐因在欣賞了古代編鍾的美妙音響後說:從希臘發掘出的木製樂器已經不能發出音響了,隻有在中國能欣賞到兩千多年前的古樂器演奏的樂曲,這是世界音樂史上的奇跡。
五
編鍾的音色沉著而又清脆,雄渾而又短促,厚實有力,穿透力強,是一種極富音響魅力的樂器。其出音從容不迫,張弛有度,具有天然的高貴氣質和紳士風度。作為王公貴族所專享的樂器,正好直觀地體現了他們那悠閑雍容、矜持華貴的貴族氣派。鍾鼓齊奏,則聲音或婉轉幽怨,或高亢激越,如虎嘯鳳鳴,壯麗恢弘,令人蕩氣回腸。同時,其古樸的外表,精美的紋飾,雄壯、威嚴的氣勢,渾厚、圓潤的聲音,無處不體現出中國文化雄渾肅穆又不失清奇靈巧的魅力。
漢朝建樂府,唐代修歌舞,曆代盛世的統治者都力圖恢複古代禮樂,但終因年代久遠而難以複原。周衰樂散,編鍾樂舞早已湮沒在曆史的迷霧之中,然而那來自遠古的悠悠交響,卻在民族集體記憶的深處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成為人們永久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