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峽青天一線,石壁如削,最窄處不足十米。遠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北魏就把它看成戰略要地,並開鑿金龍口為通道。北宋名將楊業鎮守三關,曾置兵於恒山,現在還能看到當時構築堡樓營壘、架吊橋棧道留下的斑斑遺跡。

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讚譽道:

伊闕雙峙,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擬之。

恒山以道教聞名,古往今來,以奇險吸引著遊人。據傳,四千多年前,舜帝巡狩四方,來到恒山,看到這裏山勢險峻,峰奇壁立,遂封恒山為北嶽。秦始皇時,朝封天下12名山,恒山被推崇為天下第二山。

走過陡峭的步雲路,就是虎風口。這是一個峰回路轉的路口,右邊石壁高入雲端,左邊山澗直落深穀,大風驟起時,聲如虎嘯。從虎風口再往上的果老嶺有一片光滑的石坡,上有幾個非常明顯的印跡,相傳是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從北嶽登天,因坡陡路滑,隻好牽著毛驢爬過這個山嶺,而留下的蹄印和腳印。

從朝殿到絕頂天峰嶺有東、西兩路可行,東路較近,但絕壁陡險,西部較緩,可路程較遠,人們大多東上西下,以領略兩路風光。

恒山獨特的山勢地貌和悠久的曆史,成為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兼勝的別具特色的著名風景區。恒山地處塞北高原之上,天氣多晴朗之日,少雲蒸霧繚之時,登高遠眺,俯瞰近看,均能給人雄曠崇高之感。

恒山風景區屬溫帶半幹旱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春季幹旱多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短暫晴朗。這裏早晚溫差大,古人有“雁門關外雁人家,早穿皮襖午穿紗”的詩句。

(二)自然資源

山西南北長約六百八十餘公裏,跨越六個緯度帶,由於水、熱條件的差異,由東南向西北構成暖溫帶和溫帶兩個氣候帶。其植被也以恒山為界,形成了暖溫帶夏綠闊葉林和溫帶草原兩個植被地帶。

恒山以南的廣大地域屬暖溫帶夏綠闊葉林地帶,地帶性土壤為褐土。該地帶由於南北水、熱條件相差比較大,以溫度為主導因素形成植被的南北分異。

植被以針葉林及落葉灌叢為主,次為夏綠林,農業植被以的玉米、穀子、高梁為主,為兩年三熟製。

恒山以北屬溫帶草原地帶,地帶性的土壤為栗鈣土。相應的地帶性植被為溫帶草原,常見的植物群落有本氏針茅、大針茅、百裏香、隱子草、達烏裏胡枝子及冷蒿等組成的草原複合體,以旱生和旱中生草原植物區係成分的種類占優勢。農作物以春麥、馬鈴薯、蓧麥、胡麻等寒溫性作物為主,為一年一熟製。

山西恒山獨特的氣候條件和自然資源,孕育了許多的特產,比如恒山黃芪,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更是現代人們生活中極其重要的綠色保健品。

恒山黃芪具有條均順直、皮嫩無叉、色澤黃亮、纖維細、含粉量高、油性大等特點。可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和代謝功能,對造血功能的恢複、心血管係統疾病和腎髒疾病的治療均有顯著的療效。同時,對抗衰老、抗病毒、抗癌均有較好的作用。既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又有豐富的營養價值,《本草綱目》把黃芪列為本經上品、補藥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