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斯特的發現引起了植物學界的巨大震動,但有很多人認為,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有的懷疑,有的反對。其中有位堅定的反對者叫麥克,他根本不相信植物會有感情。
他為了尋找反駁和批評的可靠證據,也做了很多實驗。可有趣的是,他在得到實驗結果後,態度一下子來了個大轉變,由懷疑變成了支持。這是因為他在實驗中發現,當植物被撕下一片葉子後,會產生明顯反應,而且植物還會對他幹“壞事”和做“好事”表現不同的反應。於是麥克大膽地提出,植物具備心理活動,也就是說,植物會思考,也會體察人的各種感情,他甚至認為,可以按照不同植物的“性格”對植物進行分類,就像心理學家對人進行分類一樣。
不久之後,前蘇聯科學家維克多又做了一個更有趣的實驗。他先用催眠術控製一個人的感情,並在附近放上一盆植物,然後用一個腦電儀,把人的手與植物葉子連接起來。當所有準備工作就緒後,維克多開始說一些愉快或不愉快的事,讓接受試驗的人感到高興或悲傷,結果,有趣的現象發生了。植物和人不僅在腦電儀上產生類似的圖象反應,更使人驚奇的是,當處於睡眠狀態的人高興時,植物便豎起葉子,舞動花瓣;當維克多在描述冬天寒冷,使試驗者渾身發抖時,植物的葉片也會索索發抖;如果試驗者感情變化為悲傷,植物也出現相應的變化,渾身的葉片沮喪地低頭垂下。
一連串神奇的新發現,使科學家們越來越著迷。假如植物確實有豐富的感情,那麼它也應該像人類一樣,在成長過程中會受到感情的影響。我們知道,精神生活對人的健康密切相關,對於有些病人,精神的安慰,詼諧的笑語,往往比藥物起到更有效的作用。科學家由此而得到啟發,想試一試精神生活對植物究竟有多少影響。
1973年5月,加拿大生物學博士瓦國勃格,每天對萵苣做10分鍾的超聲波處理,結果獲得了意想不到的高產量。與此同時,美國科學家史密斯,對大豆播放“藍色狂想曲”音樂,20天後,每天聽音樂的大豆苗重量,要比不聽音樂的高出四分之一。這些實驗證明,植物的確有活躍的“精神生活”,輕鬆的音樂能使植物感到快樂,促使它們茁壯成長。相反,喧鬧的噪音會引起植物的煩惱,生長速度減慢,有些“精神脆弱”的植物,在嚴重的噪音襲擊下,甚至枯萎死去。
在研究植物感情的過程中,科學家們發現了越來越多的有趣問題,於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植物心理學,便從此誕生了。現在,在這門新學科中,還有無數值得深入了解的未知之謎,等待著科學家們去探索,去揭曉。
植物睡眠
我們每天都要睡覺,經過一天的工作或學習後,隻要美美地睡上一覺,疲勞的感覺就全消除啦。提起睡眠,它除了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動物同樣也離不開睡眠,這並不奇怪,可如果說植物也要睡眠,也許少年朋友就會感到新鮮和奇怪了。
其實,每逢晴朗的夜晚,我們隻要注意觀察周圍的植物便會發現,一些植物已產生了奇妙的變化。比如公園中常見的合歡樹,它的葉子由許多小羽片組合而成,在明媚的陽光下,舒展而又平坦。可一到夜幕降臨時,那無數小羽片就成對成對地折合關閉,好像被手碰撞過的含羞草葉子,全部合攏起來,這就是植物睡眠的典型現象。花生也是一種愛睡覺的植物,它的葉子從傍晚開始,便開始慢慢向上關閉,表示白天已經過去,它要睡覺了。有的時候,我們在野外還可以看見一種開紫色小花、長三片小葉的紅三葉草,它在白天有陽光時,每個葉柄上的三片小葉都舒展在空中,但到了傍晚,三片小葉就閉合在一起,垂下頭來準備睡覺。以上僅僅是一些常見的例子,會睡覺的植物還有很多很多,如酢漿草、白屈菜、含羞草、羊角豆等。
不僅植物的葉子有睡眠要求,就連嬌柔豔美的花朵也要睡眠。例如在水麵上綻放的睡蓮花,每當旭日東升之際,它那美麗的花瓣就慢慢地舒展開來,似乎剛從酣睡中蘇醒,而當夕陽西下時,它又閉攏花瓣,重新進入眠眠狀態。由於它這種“晝醒晚睡”的規律性特別明顯,因此人們就給它起名叫睡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