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子其實就是茄科植物枸杞的果實,我國各地,如內蒙古、青海、陝西、河北、廣東等地都有野生枸杞分布。人工栽培的尤以甘肅、寧夏產的最為著名。
枸杞是一種落葉小灌木,莖叢生,側生的短枝常變為短刺,生於葉腋,長約1~2厘米。
卵狀的葉互生或簇生在短枝上。夏天,枸杞開出淡紫色的花朵,秋天便結出卵圓形的漿果來。
人們常說的枸杞子就是枸杞的漿果。漿果成熟後必須及時采摘,除去果柄,放於陰涼處至果皮起皺,再置於陽光下暴曬到外果皮幹硬、果實柔軟。
中醫藥學認為枸杞子味甘、性平,歸肝、腎經,能起滋腎、潤肺、補肝、明目的作用,故可治肝腎陰虧,腰膝酸軟、頭昏、目眩、目昏多淚,虛勞咳嗽,消渴、遺精等症。
經化驗,枸杞子含有許多營養物質,除了含有大約1%扔甜菜堿外,還含玉蜀黍黃素、故蘿卜素、硫胺、核黃素、藥酸、抗壞血酸、鈣、磷、鐵等,因此常服有益於健身。
時至今日,人們發現枸杞子之所以能起延緩衰老的作用,是因為枸杞能提高肝、腦等器官中超氧歧化酶的活性,因而延緩了機體的衰老速度。
科學家認為,枸杞子的藥用價值還在於它含有豐富的鍺,而鍺則能增強淋巴細胞的活力,阻止由於致癌因子引起的細胞突變,增強機體殺死癌細胞的能力。此外,鍺還具有很高的氧化能力,它能奪取癌細胞中的氫離子,置癌細胞於死地。
科學家在實驗中發現,讓正在服用強烈致癌物質黃曲黴素B,的動物同時服用有機鍺,結果這些動物的病變程度大為減輕。
一位日本科學家曾人工培養人的子宮癌細胞,同時他發現有800種中草藥具有抑製癌細胞生長的作用,其中枸杞子、枸杞葉和枸杞根的抑癌能力高達90%以上。
解毒甜藥——甘草
每年夏季從我國新疆塔裏木河兩岸的戈壁灘到內蒙古大草原,都不難見到甘草花盛開的美景。這種高幾十厘米的豆科草本植物,枝繁葉茂,一串串紫紅色的小花如一隻隻小巧的蝴蝶落在枝頭,陣風吹來,成片的甘草花枝招展,令人賞心悅目。然而,甘草最使人感興趣的並非它的鮮花和綠葉。秋天一到,在甘草的故鄉挖藥者便紛至遝來,他們鍬挖、鎬刨,以獲取甘草深藏在地下的圓柱形根狀莖和粗大的紅褐色主根。
甘草根人藥由來已久,在《神農本草經》中,甘草被列為120種“上經”藥物之一,有堅筋骨、長肌肉、解毒、久服輕身延年等功效。尤其是甘草的解毒作用,在我國古代醫藥界和民間都備受青睞,認為它可治72種乳石毒,解1200種草木毒,被尊為“藥中國老”。一些劇毒藥物,如鉤吻、相思子、烏頭、砒霜等中毒,民間的解毒藥方都少不了甘草。例如:相思子中毒,可用甘草15克、金銀花15克、黃連6克、黃柏12克、防風15克,水煎後分兩次服用,連服5劑左右,即可解毒。烏頭中毒,用甘草15克、生薑15克、金銀花18克,水煎服,12小時後完全恢複正常。鉤吻中毒,可用甘草,水煎服。據說,古代在廣東、廣西一帶,人們外出時總隨身帶著甘草根,以防飲食中毒。
我國古代,扁鵲、華佗等“神醫”已掌握了為病人施外科大手術的高明醫術。他們不僅能利用麻醉藥使病人術前失去知覺,而且術後還能用催醒藥使病人從“迷死”狀態蘇醒。
到了宋元時,蒙汗藥、迷魂藥盛行,施藥者又幾乎都有相應的解藥,可使被迷者隨時蘇醒。
正如《水滸傳》第二十八回中所述:“孫二娘便調一碗解藥來,張青扯住耳朵灌將下去。沒半個時辰,兩個公人如夢中睡覺的一般爬將起來。”在古代醫書記載和民間秘傳的催醒藥和解迷藥中,又多以單味或複方甘草湯為主,可見其解毒的威力。
甘草不僅解毒,而且被認為有調和眾藥的功效,因此廣泛用在中醫處方中,以減少不同藥物之間的相克作用。南朝醫學家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指出:“此草(指甘草)為眾藥之王,經方少不用者,猶如香中有沉香也。”
甘草味甘,也是它曆來受人歡迎的重要原因這一。俗話說:“良藥苦口”,甘草卻是一種與眾不同的甜藥,又被稱為蜜草、甜草。據現代科學證明,甘草中所含的甘草甜素;是甘草的主要甜味物質,也是重要的解毒物質。
甘草不僅能解毒、調藥,還具有潤肺、潤喉、止咳、健胃、降低膽固醇、鎮痛、抗驚厥等多種療效,既廣泛用於複方,也往往單獨人藥,為目前醫家和患者最常使用和最易接受的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