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不吃過期食品
那麼,什麼樣的食品才算過期食物呢?是過了規定食用日期的,還是看起來已經腐敗變質的?
(1)多看多聞識別過期食品。要通過看外觀是否破損漲袋,包裝是否過期,是否是三無產品(無生產日期、無質量合格證、無生產廠家),是否有沉澱,聞起來氣味是否異常。盡量選擇新鮮的食品,少買涼拌菜、熟食品。熟鹵製品買回去後最好再重新加熱,涼拌菜買回家最好再增加一些醋、蒜等調味品殺菌。
(2)冰箱不是“萬用保鮮箱”。有些農民朋友認為,隻要把食品放到冰箱裏就不會變質。事實並非如此。其實,很多微生物繁殖的適宜溫度範圍在4℃~60℃,而大部分冰箱冷藏溫度並沒有達到4℃以下,隻能導致食物中的維生素緩慢分解損失。因此冷凍食品也最好在出廠日期後一月內吃掉,以免引起胃腸疾病。
(3)有些節約並不好。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些農民朋友認為食物過期後隻是口感變差、質量下降,隻要沒有嚴重發黴變味,就應該盡可能吃掉,避免浪費。然而,這種“美德”有時卻容易傷身。比如水果放置時間長了,就會出現部分腐爛變質,產生大量有毒物質,而且這些有毒物質會向未腐爛部分繼續擴散,即便吃的是沒有腐爛的部分,其中的毒素依然會對人體呼吸、神經等係統形成威脅。還有糖果、薯片、方便麵等過期以後,雖然看上去還很正常,但其引起的化學變化在體內蓄積,將更容易使細胞癌變及引發慢性病。
另外,有些個別生產廠家和不法商販受經濟利益驅動,擅自塗改生產日期,隨意粘貼標簽給過期食品更改生產日期,使農民朋友無法識別真正的食品保質期。所以,農民朋友在購買食品的時候,一定要擦亮雙眼,不要因為貪圖便宜而上當受騙。
61養成正確的衛生習慣,該怎麼做?
正確的衛生習慣,是健康生活的保證,保持正確的衛生習慣,需要從小事做起。
小故事警惕病從口入
60多歲的周阿婆一家三口一天中午吃的東西都不一樣,卻同時出現了惡心、腹痛、嘔吐等食物中毒症狀,被送進醫院進行急救。在病床上一家人都覺得奇怪,因為他們吃的東西不一樣,怎麼可能同時中毒呢?原來,中午周阿婆的兒子因為到鄰村參加個婚宴,所以周阿婆和孫女在家裏吃飯。周阿婆加熱了前一天吃剩的肉絲,又炒了萵筍,用電飯煲煮了米飯。兩歲多的孫女吃的是專門做的五穀菜葉粥。吃完粥後,孫女又想喝銀耳湯,周阿婆就把冰箱裏剩下的一點銀耳湯拿給她喝了。下午兩點半左右,連同一起回家的兒子,三人一起開始嘔吐起來,特別是孫女,一下午吐了四次。去醫院化驗發現,三人都得上了細菌性食物中毒。孫女是吃了在冰箱裏放了兩天的銀耳湯,引起的腹瀉和嘔吐。周阿婆則是吃了那盤放了一天的肉絲造成的腹瀉和嘔吐,而兒子呢,可能是因為夏天太熱,在婚宴上吃了不潔物造成的。
養成正確的衛生習慣要從小事做起
都說“病從口入”,稍有不慎,後果將不堪設想。一般來說,正確的衛生習慣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不吃過期變味食物。過了期的食品以及餿了、黴了的食物是堅決不能吃的,其中可能含有大量的細菌、毒素,一不小心就會造成食物中毒。家裏的飯菜如果隔餐再吃,一定要高溫加熱後再吃。
(2)勤洗手,定期修剪指甲。手是我們人體跟外界接觸最多的器官,自然環境和各種物體表麵有很多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病毒和病菌。勤洗手、正確地洗手能及時清除手上的細菌和病毒,防止外界的病菌和病毒通過手進入人體。特別是在與病患者接觸後,觸摸眼、口、鼻前,打噴嚏或咳嗽後,進食前,上廁所後,戴口罩前及摘口罩後,接觸公共設施如扶手、門柄、公共電話後,從外麵回家後,都要先把手洗幹淨。
(3)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洗手也不是簡單地隨便衝一下就完事,隻有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才能真正達到殺菌消毒效果。重點是要做到“濕搓衝捧擦”五原則。首先要在水龍頭下把手淋濕,擦上肥皂或洗手液,然後用20秒時間揉擦手掌、手背、指隙、指背、拇指、指尖及手腕後,用清水把手徹底衝洗幹淨,再用幹淨的毛巾或紙巾擦幹。
(4)勤洗澡,勤換衣服。尤其是夏天,天氣炎熱出汗較多,人體新陳代謝加快,如果長期不洗澡、不換衣服,細菌就會粘附在身體上,堵塞毛孔,傳染疾病。
(5)不隨地吐痰。咳嗽時用手帕或紙巾遮蓋口鼻,以免將有毒病菌通過空氣傳播給他人。
(6)堅持鍛煉身體。選擇一兩個項目,或散步、或跑步、或扭秧歌、或打拳、或打球,等等。一旦選定了項目,就要堅持,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同時注意根據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要注意的是,做農活不一定就是鍛煉身體,做農活往往隻鍛煉了身體的某部分,其他部位並沒有得到鍛煉,所以鍛煉身體還是要選擇一些能使全身得到鍛煉的體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