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芳芳在2006年第8期《新聞知識》撰文《美國媒體如何走出“喪失信譽的一年”——析〈紐約時報〉重振公信力五大舉措》,強調真實性和客觀性是贏得讀者信任的根本保證。
陳俊妮在《理解阿巴斯譴責〈紐約郵報〉——美國學界對〈紐約郵報〉刊登地鐵死亡攝影作品的討論》(《新聞記者》,2013年第1期)中,綜合分析美國學界針對2012年12月4日《紐約郵報》以頭版整版方式刊登一名男子即將被地鐵列車碾軋的圖片,並配以聳人聽聞標題的爭議事件,認為媒體應通過全麵審視可以利用的可能性選擇,以同情和尊重的情感報道,來實現講述事實與將傷害降低到最小的結果。
考察記者麵臨的職業倫理衝突
商娜紅在2004年第5期《中國傳媒報告》上發表《美國新聞的職業危機和新趨向》,聚焦當今美國新聞職業麵臨的危機和困境,並透視了新聞職業發展的新趨向。
黃旦在2000年秋季號《新聞大學》發表《負責任的公共傳播者:事業化和商業化衝突中的新探索——學習美國新聞傳播思想史劄記》,指出了職業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沈浩在2002年夏季號《新聞大學》發表《新聞理念和市場理念——兩種新聞製作理念在當代美國的交鋒》,關注現實對新聞倫理的影響。
劉美君在《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拿來主義”:淺析美國商業報紙以及探究現實中的新聞理想》中,分析了數字時代的美國報紙積極應對挑戰的現狀,剖析了中國報刊的商業化傾向和記者的社會角色認知。
中美新聞倫理的比較研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中美新聞倫理的比較研究既有理論價值,又有現實意義。
麵對職業倫理與新聞實踐的衝突,美國新聞人如何恪守新聞專業主義,如何應對新聞界出現的新聞失範問題?潘青山在《中西新聞倫理道德比較》(《聲屏世界》,2003年第10期)一文中,比較了中西方新聞倫理道德的不同表現和相似問題。閆景芹的碩士論文《中美新聞采寫的新聞倫理比較研究》(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通過中美對比的方式,探討記者在新聞采寫中所麵臨的新聞倫理現象及其解決的途徑和對策。
陶麗在《中西方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標準之比較》(《新聞世界》,2013年第5期)中,以《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標準》(2009年修訂)和《美國職業記者協會道德準則》(1996年修訂)為例,分析了中西方新聞倫理與法規的異同。
此外,還包括張殿元的《透視中西方大眾傳媒的倫理道德問題》(《新聞愛好者》,2002年第10期),薑玉華、郎勁鬆的《中西方新聞倫理道德的差異表現》(《新聞傳播》,2005年第4期)等。
綜上所述,對美國新聞倫理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學術成果,但連續性和體係性不強,大多集中在個別議題上,因此需要結合經濟、政治、科技、文化、曆史等多重因素進行深入係統的研究。
注釋:
①趙心樹 陰衛芝:《“心中之規”最具道德權威——新聞職業倫理規範問題答問》,《新聞與傳播》,2006年第12期
②【美】大衛·卡拉特爾著,黨芳莉編譯:《美國新聞人才培養的趨勢》,《新聞界》,2005年第5期
③黃鸝 吳廷俊:《美國新聞教育的職業化思想》,《現代傳播》,2005年第4期
④吳果中:《西方新聞專業主義的曆史演變及其現實悖論》,《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第6期
⑤王學成:《“現實”與“理念”下的分裂——重思西方新聞專業主義》,《新聞與傳播研究》,2007年第1期
⑥肖誌峰:《西方新聞自律的曆史演進對我國新聞道德建設的鏡鑒》,《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報》,2006年第3期
⑦關岩德:《美國新聞道德建設簡況》,《國際新聞界》,1998年第1期
(作者單位:包頭師範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