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西經濟新聞報道比較(1 / 2)

中西經濟新聞報道比較

新聞實踐

作者:周樹雨 李行一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傳媒行業的國際競爭加劇。《華爾街日報》於2002年1月推出“華爾街日報中文網”,《金融時報》於2003年相繼推出“FT中文網”和《金融時報》亞洲版,西方財經媒體搶占亞洲市場特別是中國市場的意圖十分明顯。中國本土新銳財經媒體起步較晚,應該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尋找經濟新聞創新之道。

本文以經濟觀察網及FT中文網對2013年11月16日我國出台的“單獨二孩”政策的相關報道為例,分析中西方經濟新聞報道的差異,並探討中國經濟新聞報道的創新思路。

經濟觀察網的報道

《經濟觀察報》有“歐化的風格”,它選用了歐洲流行的橙色新聞紙,高端大氣,而且文風獨特,格調高雅,編輯風格與英國的《金融時報》類似。

在《經濟觀察報》的網站經濟觀察網進行搜索,截至2013年11月底,關於“單獨二孩”政策的報道隻有兩篇:《衛計委調查稱約5-6成“單獨”夫婦願生二胎》(2013-11-19)、《二胎動了》(2013-11-25)。從體裁上看,這兩篇稿子分別屬於消息和深度報道。

《衛計委調查稱約5-6成“單獨”夫婦願生二胎》是一則消息,報道了衛計委的一項二胎生育意願的調查,並分析了影響“單獨二胎”生育的因素,如收入、生活質量等。文中分析了生育政策對於人口結構、教育、衛生等的影響。

《二胎動了》以故事化的寫法講述一對準備生二胎的夫婦的境遇,並從小人物的故事解讀了該政策對於民生方麵的影響,諸如從人口延伸到“人口紅利”、“撫養費”、“民生”、“戶籍人口”、“醫院擴建”等方麵。一般來說,經濟新聞分為政經報道、社經報道、產經報道、財經報道四類。①經濟觀察網此篇報道,從計生政策方麵看屬於“政經”,從民生方麵看屬於“社經”,而關於“產經”,隻涉及了“乳品生產企業”一詞,報道視野狹窄,新聞價值挖掘不夠。從報道手法和語言風格上看,這篇文章力圖使用故事化的寫作手法,以平民化的視角切入,吸引讀者,但是文中瑣碎的故事情節太多,行文不緊湊,部分細節與文章主題無關,影響閱讀快感。

從報道規模上可以看出,“單獨二孩”作為國家的一項生育政策,並沒有引起經濟觀察網的特別重視,隻被當作一般的事件性新聞,報道思路沒有拓展開。從報道內容上看,經濟觀察網側重於人口學方麵,報道多屬於“社經”和“政經”範圍,視野相對狹窄。

FT中文網的報道

《金融時報》在中國開設的“FT中文網”中,截至2013年11月底,關於“單獨二孩”政策的報道有14篇。按照FT中文網自己的欄目設置,這14篇分為:“消息”2篇、“評論”3篇、“媒體劄記”2篇、“專欄”2篇、“分析”4篇、“特寫”1篇。

以“Lex專欄”《三中全會後應關注哪些股票》為例,文章道出了處於迷茫中的消費者、投資者的肺腑之言,文中提及關鍵新聞事件,將政策對行業、對股市的影響娓娓道來,為受眾直接答疑解惑。

文章還設想了一個未來的有趣場景:“在那個未來,從運動型多功能車(SUV)[預期市盈率達14倍的長城汽車(Great Wall Motor)]上取下雙人嬰兒車[20倍預期市盈率的好孩子(Goodbaby)]和嬰兒配方奶粉[32倍的合生元(Biostime)]的家庭將漫步在新興城市中……”這種生活化的語言向受眾傳遞了重要信息,政策對嬰童概念板塊、家庭汽車和嬰幼兒奶粉等相關公司股票是利好消息,使得政策對股市的隱性影響清晰可見,可以為投資者提供投資方向,為生產者提供生產的思路。此外,《中國股市受政策提振大漲2.87%》、《中國保險市場向外資敞開大門》等都關注資本市場,從“財經”方麵為消費者和投資者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