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西經濟新聞報道比較(2 / 2)

與經濟觀察網零星的報道相比,FT中文網對該政策的報道相對較多,不僅涉及“社經”和“政經”,還涉及了“產經”和“財經”。在政策報道上,以受眾的觀察為視角,並提供了相關的有價值的背景材料,以多種體裁、多元視角深入淺出地分析了未來經濟的發展趨勢,為投資者和生產者提供了決策依據,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服務性,體現了強烈的受眾意識。

對我國經濟報道創新的建議

在新聞業的國際競爭背景下,我們不難發現我國經濟新聞寫作模式出現了國際趨同化的趨勢。《經濟觀察報》屬於對西方財經大報效仿得比較好的報紙。《新周刊》主筆胡赳赳曾對該報如此評價:“一份‘洋務’報紙,歐化的版式和文字風格容易讓人陷入迷潭,不知所雲卻又感覺愉悅,不用每期都閱讀它,但在覺得自己有落伍嫌疑,需要跳槽或者有一個與上級對話的機會時,請花半個小時對該報進行閱讀。”②這句話道出了《經濟觀察報》“歐化”的風格。

在新聞寫作趨同化趨勢下,中西方經濟新聞報道還是有很大差異,如國內專業經濟類媒體的報道規模小、視野狹隘、信息量不足等。這些都使得國內專業經濟媒體在競爭中處於弱勢,這種現象歸根結底是由於國內經濟新聞記者專業素養和受眾意識缺失。

相比之下,外媒中文網站的經濟新聞報道具有強烈的受眾意識,突出體現在實用性和服務性上。麵對差距,國內財經媒體可以借鑒西方優秀財經媒體的經驗,並從中找出創新的思路,爭取縮小差距,迎頭趕上。

第一,以專業性和可讀性來吸引讀者,並以實用性和服務性的內容來黏住讀者。比如可以學習FT中文網的做法,把消息、深度報道和媒體劄記等多種體裁結合起來,形成組合報道,以不同形式、從不同角度為受眾提供新聞大餐。

第二,應該具有國際化視野。《金融時報》網站在2003年6月中旬推出中文版,2003年9月,《金融時報》亞洲版麵世。目前,《金融時報》約有2/3的發行量和廣告收入來自海外市場。此外,《華爾街日報》、《國際先驅論壇報》等美國大報也在爭相搶占亞洲市場。麵對國際巨頭的咄咄攻勢,處於勃興階段的中國財經媒體應該勇敢應對,在服務好本土市場的同時,更應該融入全球化的趨勢,報道具有國際視野和全球眼光的經濟新聞,跟蹤全球經濟發展、國際資本流動、貿易和投資的最新動向,搶占國際財經新聞市場。

第三,做好經濟新聞數據庫,以權威和專業的實用數據服務受眾,在大數據時代的國際競爭中縮小差距。進行受眾分層、細分,提供針對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的新聞,甚至可以進行定製化新聞製作,像彭博社那樣,提供彭博終端。彭博網是免費辦給個人投資者的,而收費的彭博終端則是針對機構投資者的。

【本文為山東大學——大眾報業集團大學生校外教育基地建設項目“經濟新聞創新研究”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範敏:《發展傳播學視角下的經濟報道》,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第3頁

②胡赳赳:《理想不死》,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第82頁

(周樹雨: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師;李行一: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