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版權相關產業基地集聚發展模式
近幾年我國版權產業的迅猛發展,主要受益於產業集群化發展。以新聞出版為例,截至2013年4月國家數字產業基地的數量已經達到了12個。2012年,可統計的9家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園區)共實現營業收入624.7億元,占數字出版全部營業收入的32.3%。⑦基地集群已成為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重心。目前,我國十大影視基地如橫店影視城、上海影視樂園、中山影視城等集群已具規模。如橫店影視城經營範圍涉及影視策劃創作、影視拍攝、後期製作、道具和設備租賃、影視培訓、影視博覽與交易、影視旅遊等領域,⑧形成了廣播影視版權相關產業的集群式發展。目前,我國廣播影視版權相關產業集群問題主要是過度依靠政府政策的外在驅動,而集群內企業相互間缺乏產業鏈意義上的合作與互補。
數字時代廣播影視版權相關產業發展建議
首先,結合廣播影視版權相關產業與互聯網、通信、數字出版、文化創意、動漫、遊戲等新興產業融合趨勢,政府應加大製度供給,構建有利於版權跨界運營、版權資源整合、數字版權轉化與保護等的版權相關產業經營服務體係,降低或者消除行業壁壘,樹立良好的產業發展引導機製,打通數字時代廣播影視版權相關產業跨界運營的政策通道。
其次,搭建廣播影視版權交易平台,形成多元良性競爭、多邊協商和利益平衡機製,提升版權交易平台的專業化和服務水平,保有和發揮其公共服務平台的性質和功能。引導、培育和規範版權委托代理人市場,促進版權代理行業的成熟,以此推動廣播影視版權相關產業中介組織發展和產業興盛。
最後,在影視基地及國家版權交易基地集群的基礎上,促進廣播影視版權相關產業的集聚發展,圍繞其產業價值鏈延伸與融合,增大廣播影視版權相關產業發展的規模效應,從而拉動數字時代廣播影視產業結構性轉型升級及版權經濟的發展。
【本文為2012年度國家廣電總局部級社科研究項目“數字時代廣播影視版權相關產業發展模式與管理研究”(編號:GDT1241)及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技術驅動與嵌入集群內數字出版產業融合機理、模式及其效應研究”(編號:13YJC860037)成果】
注釋:
①宋慧獻:《“版權產業”實證研究的基礎框架:WIPO〈版權產業的經濟貢獻調查指南〉解讀》[EB/OL]
②柳斌傑:《中國版權相關產業的經濟貢獻》[M],中國書籍出版社,2010年7月版,第35~36頁
③金雪濤:《基於產業融合的中國傳媒產業市場結構特征研究》[J],《現代傳播》,2011年第3期
④程靜薇:《論廣播影視版權交易平台的雙邊市場特性及其市場策略》[J],《中國版權》,2011年第6期
⑤袁學倫:《迪斯尼財富生產鏈:循環的輪次收入模式》[J],《經濟導刊》,2012年第9期
⑥向勇:《美國文化產業靠啥生存?》[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11月18日,第7版
⑦新華網:《2012年新聞出版產業報告發布 圖書報紙總印數增長趨緩》[EB/OL]
⑧丁漢青 陳錚:《中國大眾傳媒產業集群的實踐——中國大眾傳媒產業集群分析(上)》[J],《青年記者》,2011年8月上
(楊慶國:合肥學院中文係講師、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生、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新聞學院訪問學者;晏婷婷: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