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世界森林分布(1)(2 / 3)

熱帶雨林中,每個種均占據自己的生態位,植物對群落環境的適應,達到極其完善的程度,每一個種的存在,幾乎都以其他種的存在為前提。喬木一般可分為三層:第一層高30~40米以上,樹冠寬廣,有時呈傘形,往往不連接;第二層為20~30米,樹冠長與寬相等;第三層10~20米,樹冠錐形而尖,生長極其茂密。再往下為幼樹及灌木層,最後為稀疏的草本層,地麵裸露或有薄層落葉。此外,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發達,成為熱帶雨林的重要特色。還有一類植物開始附生在喬木上,以後生出的氣根下垂入土,並能獨立生活,常殺死藉以支持的喬木,所以被稱為“絞殺植物”,這也是熱帶雨林中所特有的現象。

在熱帶雨林中有真菌與根共生成真菌菌根,能夠消化有機物質並且從土壤中吸收營養元素輸送到根係中。熱帶雨林生態係統中菌根在物質循環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這一狀況表明雨林生態係統中是依靠了菌根中真菌直接把營養物質送入植物體內的直接循環,而不是靠礦質土壤。

雨林中的喬木,往往具有下述特殊構造:①板狀根:第一層喬木最發達,第二層次之。每一樹幹具1~10條,一般3~5條,高度可達9米。②裸芽。③喬木的葉子在大小、形狀上非常一致,全緣,革質,中等大小,幼葉多下垂,具紅、紫、白、青等各種顏色。④莖花:由短枝上的腋芽或葉腋的潛伏芽形成,且多一年四季開花。老莖牛花也是雨林中特有的現象。⑤多昆蟲或鳥類傳粉。

組成雨林的每一個植物種都終年進行生長活動,有其生命活動節律。喬木葉子平均壽命13~14個月,零星凋落,零星添新葉。多四季開花,但每個種都有一個較明顯的盛花期

在熱帶雨林中,高位芽植物在數量上顯然是占有絕對優勢,而在溫帶森林和草原中占有優勢的地麵芽植物則幾乎不存在,一年生植物除偶見於開墾地和路旁外也是幾乎不存在的,附生植物卻有較高的比例。熱帶雨林的生活型譜的特點,顯然是密切地反映了非季節性的持續而有利的氣候。而由於常綠樹冠層所造成的終年蔭蔽,加上根係的激烈競爭,可能反映出地麵植物的貧乏,但經常濕潤的大氣和高溫,可能促進主要是草質的附生植物的發展。

熱帶林群落結構複雜,形成多樣的小氣候、小生境,這為動物提供了有利的棲息地和活動場所,動物的成層性也最為明顯,生物學家認為在熱帶雨林中存在著6個不同性質的動物層次。它們是:①樹冠層以上空間,由蝙蝠和鳥類為主組成的食蟲和食肉動物群。②1~3層林冠中,各種鳥類、食果蝙蝠類、以植物為食的哺乳類以及食蟲動物和雜食動物。③林冠下,以樹幹組成的中間帶,主要是飛行動物鳥類及食蟲蝙蝠。④樹幹上,以樹幹附生植物為食的昆蟲和以其他動物為食的攀緣動物。⑤大型的地麵哺乳動物。⑥小型的地麵動物。

熱帶雨林中生物資源極為豐富,如三葉橡膠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橡膠植物,可可、金雞納等是非常珍貴的經濟植物,還有眾多物種的經濟價值有待開發。開墾後可種植巴西橡膠、油棕、咖啡、劍麻等熱帶作物。但應注意的是,在高溫多雨條件下有機物質分解快,物質循環強烈,這樣一旦植被被破壞後,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導致環境退化,而且在短時間內不易恢複。因此,熱帶雨林的保護是當前全世界關心的重大問題,它對全球的生態效益都有重大影響,例如對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平衡的維持具有重大意義。

季雨林

季雨林是分布在熱帶周期性幹濕季節交替地區的森林類型,是熱帶季風氣候區的一種穩定的植被類型。與雨林分布區相比,氣候特點為旱季明顯,降雨量少和溫差大,通常年平均溫度25℃左右,年雨量800~1500毫米。

季雨林分布在東南亞、南美洲和非洲。季雨林的特征是在旱季部分或全部落葉,具有比較明顯的季節變化,其種類成分、結構和高度均不及雨林發達。林內藤本和附生植物數量大為減少。季雨林多為混交林,組成樹種有柚木、木莢豆、龍腦香、紫薇、青皮、華坡壘、荔枝、尖葉白顏樹、鴨腳森、厚皮樹、雞占、木棉、擎天樹、蜆木、黃檀、紫檀、娑羅雙等。

北方針葉林

北方森林也稱泰加林,主要分布於北緯45°~57°之間,覆蓋了地球表麵11%的陸地麵積,構成了地球表麵針葉林的主體。此外針葉林還分布在南美洲、非洲及亞洲部分高山地區。北方森林分布區內的氣候特點是冬季寒冷,漫長;一年中溫度超過10℃以上的時間僅1~4個月,最暖月平均氣溫10℃~20℃,年溫變幅達100℃;年降雨量約300~600毫米,蒸發量也很小;大陸性氣候明顯。

北方針葉林生長在冰磧起源的薄層灰化淋溶土上,物種單一。在歐洲,從西到東,優勢樹種分別是蘇格蘭鬆和雲杉;在西伯利亞地區是雲杉、冷杉和各種落葉鬆;在北美組成地帶性植被的是各種鬆類,在阿拉斯加為雲杉。泰加林內灌小和草本都很少,常常形成純林與沼澤鑲嵌分布,其中雲冷山林稱為暗針葉林,因為它們常綠且較耐蔭,終年林內光照不足,林分鬱閉度高;落葉鬆林稱為明亮針葉林,落葉鬆冬天落葉,林下光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