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世界森林分布(1)(3 / 3)

北方森林樹木幹形良好,樹幹通直,易於采伐加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木材生產基地。但是泰加林係統內物質循環速度慢,死地被物層厚,分解周期長,因而生產力很低,一般情況下,隻相當於溫帶森林的一半。

北方針葉林的動物有駝鹿、馬鹿、馴鹿、黑貂、猞猁、雪兔、鬆鼠、鼯鼠、鬆雞、榛雞等及大量的土壤動物(以小型節肢動物為主)和昆蟲,後者常對針葉林造成極大的危害。這些動物活動的季節性明顯,有的種類冬季南遷,多數冬季休眠或休眠與時貯食相結合。年際間波動性很大,這與食物的多樣性低而年際變動較大有關。

落葉闊葉林

落葉闊葉林又稱夏綠闊葉林或溫性落葉闊葉林,是溫帶濕潤半濕潤氣候下的地帶性植被類型之一。分布於北緯30°~50°的溫帶地區,即北美大西洋沿岸、西歐和中歐海洋性氣候的溫暖區域和亞洲的東部。落葉闊葉林多以混交林形式存在,亦可稱溫帶混交林。

落葉闊葉林是溫帶、暖溫帶地區海洋性氣候條件下的地帶性森林類型,由於分布區內冬季寒冷而幹旱,樹木為適應這一時期嚴酷的生存環境,葉片脫落,又由於林內樹木夏季蔥綠,所以又稱為夏綠闊葉林。

世界上落葉闊葉林主要分布在西歐的溫暖區域,向東可以延伸到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在北美洲,主要分布在東部45°以南的大西洋沿岸各州;南美洲分布在巴塔哥尼亞高原一、歐洲由於受墨西哥暖流的影響,西北可分布到58°,從伊比利亞半島北部,沿大西洋海岸,經英倫三島和歐洲西部,直達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南部,東部的西伯利亞泰加林與草原之間也有一條狹長的分布地帶;此外,克裏米亞、高加索等地也有分布。亞洲分布在東部,中國,俄羅斯遠東區、堪察加半島、薩哈林島(庫頁島),朝鮮半島和日本北部諸島。我國的落葉闊葉林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的南部、華北各省(自治區),其中包括遼寧南部、內蒙古東南部、河北、山西恒山至興縣一帶以南、山東、陝西黃土高原南部、渭河平原及秦嶺北坡、甘肅的徽縣和成縣、河南的伏生山及淮河以北、安徽和江蘇的淮北平原等。

落葉闊葉林幾乎完全分布在北半球的溫暖地區,受海洋性氣候影響,與同緯度的內陸相比,夏季較涼爽,冬季則較溫暖。一年中,至少有四個月的氣溫達10℃以上,最冷月平均氣溫為-6℃,最熱月平均氣溫13℃~23℃,年平均降水量500~700毫米。在我國,落葉闊葉林主要分布在中緯度和東亞海洋季風邊緣地區,分布區內氣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幹燥寒冷,年平均氣溫8℃~14℃,年積溫3200℃~4500℃,由北向南遞增。全年無霜期180~240天。除沿海一帶外,冬季通常比同緯度的西歐、北美的落葉闊葉林區寒冷,而夏季則較炎熱。最冷月平均氣溫多在0℃以下(-22℃~-3℃),最熱月平均氣溫為24℃~28℃,除少數山嶺外,年平均降水量500~1000mm。季節分配極不均勻,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冬季僅為年降水量的3%~7%。

落葉闊葉林下的土壤為褐土與棕色土,較肥沃。褐土主要分布在暖溫帶濕潤、半濕潤氣候的山地和丘陵地區的鬆櫟林下,具有溫性土壤溫度狀況,成土過程主要為黏化過程和碳酸鹽淋溶澱積過程,表層為褐色腐殖質層,往下逐漸變淺;黏化層旱紅褐色,核狀或塊狀結構,假菌絲體,下有碳酸鈣澱積層,土壤呈中性或微堿性,pH值≥7棕色土又稱棕壤,主要分布在暖溫帶濕潤地區,與褐土一樣具有溫性土壤溫度狀況,質地黏重,表層為腐殖質層,色較暗,中部為最有代表性特征的棕色黏化澱積層,質地明顯黏重,呈現明顯的棱塊狀結構,澱積層下逐漸到顏色較淺、質地較輕的母質層,土壤呈微酸性或中性,pH值5.8~7.0,在海拔1000~3000米範圍內的闊葉林下廣泛分布著山地棕壤,除山腰平緩地段土層較厚外,大都薄層粗滑。

落葉闊葉林隨著季節變化在外貌上呈現明顯的季節更替。初春時,林下植物大量開花是落葉闊葉林的典型季相。在炎熱的夏季,由於雨熱同期,林木枝繁葉茂,處於旺盛的生長時期;而在寒冷的冬季,整個群落都處於休眠狀態,構成群落的喬木全部是冬季落葉的闊葉樹,林下灌木也大多冬季落葉,草本植物則在冬季地上部分枯死,或以種子越冬。整個群落呈夏綠冬枯的季相。為抵擋嚴寒,樹木的幹和枝都有厚的樹皮保護,芽有堅實的芽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