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綠闊葉林下的土壤在低山、丘陵區林下主要是紅壤和黃壤,在中山區為山地黃棕壤或山地棕壤,一般由酸性母質發育而成的。形成於亞熱帶氣候條件下,原生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紅壤,土壤剖麵具有暗或弱腐殖質表層,土壤呈酸性,pH值4.5~5.5,林下土壤有機質可達50~60克/千克。形成於濕潤亞熱帶氣候條件下,原生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熱帶山地濕性常綠闊葉林的黃壤,熱量條件較同緯度地帶的紅壤略低,霧、露多,濕度大,土壤剖麵具有暗或弱腐殖質表層,土壤呈酸性,pH值4.5~5.5,通常表土比心土、底土低,林下土壤有機質可達50~110克/千克。青藏高原邊緣林區常綠闊葉林下發育的土壤為山地黃壤,全剖麵呈灰棕——黃棕色,濕度較大,團粒結構明顯,土壤呈酸性,pH值4.5~5.5,富鋁化作用較紅壤弱,黃壤的氧化鐵以水化氧化鐵占優勢。在同一緯度帶,隨著海拔高度增加,土壤呈現垂直分布變化,由氣候、土壤和其他環境條件組合形成的森林植被也有規律地分布更替,但其地帶性植被仍然分布著常綠闊葉林。
常綠闊葉林內的樹木全年均呈生長狀態,特別是夏季更為旺盛。林冠終年常綠、暗綠色,林相整齊,樹冠渾圓,林冠呈微波狀起伏。整個群落的色彩比較一致,隻有當上層樹種的季節性換葉或開花、結實時,才出現淺綠、褐黃與暗綠相間的外貌。
常綠闊葉林的種類組成相當豐富,呈多樹種混生,且常有明顯的建群種或共建種。由於地理和曆史原因,我國亞熱帶地區的特有屬最多,在全國198個特有屬中,本區就達148屬之多,許多種為我國著名的孑遺植物,如銀杏、水杉、銀杉、鵝掌楸、珙桐、喜樹等。常綠的殼鬥科植物是這一地區常綠闊葉林的主要成分,其中青岡屬、栲屬、石櫟屬常占據群落的上層,但在生境偏濕地區,樟科潤楠屬、楠木屬、樟屬的種類明顯增多,而生境偏於地區,則以山茶科的木荷屬、楊桐屬、厚皮香屬成為群落上層的共建種。此外,比較常見的還有木蘭科的木蓮屬、含笑屬,金縷梅科的馬蹄荷屬、半楓荷屬等。
常綠闊葉林常有常綠裸子植物伴生,我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也常有扁平枝葉的常綠裸子植物伴生,這些針葉樹在生態上與常綠闊葉樹很相似,具有扁平葉或扁平線形葉,有光澤,大部分針葉的葉片在小枝上呈羽狀複葉狀排列,且與光線垂直。如杉木屬、紅豆杉屬、白豆杉屬、三尖杉屬、油杉屬、銀杉屬、鐵杉屬、黃杉屬、羅漢鬆屬、榧樹屬、扁柏屬、福建柏屬等,甚至在中亞熱帶南部才有的闊葉狀的裸子植物買麻藤屬常綠藤本也有了出現。
常綠闊葉林建群種和優勢種的葉片以小型葉為主,橢圓形,革質,表麵具光澤,被蠟質,葉麵向著太陽光,能反射光線,故又稱“照葉林”。在林內最上層的喬木樹種,枝端形成的芽常有鱗片包圍,以適應寒冷的冬季,而林下的植物,由於氣候條件較濕潤,所以形成的芽無芽鱗。這些基本成分也是區別於其他森林植物的重要標誌。
常綠闊葉林群落結構僅次於熱帶雨林,可以明顯地分出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地被層。發育良好的喬木層又可分為2~3個亞層。第一亞層高度為16~20米,很少超過30米,樹冠多相連接,多以殼鬥科的常綠樹種為主,如青岡屬、栲屬、石櫟屬等,其次為樟科的潤楠屬、楠木屬、樟屬、厚殼桂屬等和山茶科的木荷屬等。如有第二、第三亞層存在時,則分別比上一亞層低矮,樹冠多不連續,高10~15米,以樟科、杜英科等樹種為主。灌木層也可分為2~3個亞層,除有喬木層的幼樹之外,發育良好的灌木種類,有時也可伸入喬木的第三亞層中,比較常見的灌木為山茶科、樟科、杜鵑花科、烏飯樹科的常綠種類,組成較為複雜。草本層以常綠草本植物為主,常見的有蕨類、薑科、莎草科、禾本科等植物,由於草本層較繁茂,因此地被層一般不發達。藤本植物常見的為常綠木質的小型種類,粗大和扁莖的藤本很少見。附生植物多為地衣和苔蘚植物,其次為有花植物的蘭科、胡椒科及附生蕨類,並有半寄生於枝椏上的桑寄生植物以及一些腐生物寄生於林下樹根上的種類,少數樹種具有小型板狀根,老莖開花(如榕屬)、滴水葉尖及葉附生苔蘚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