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世界森林分布(3)(1 / 3)

常綠闊葉林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木材中除多種硬木之外,還有紅豆杉、銀杏、黃杉、杉木、檫木、花櫚木、青岡、栲、石櫟等著名良材。其次,馬尾鬆、毛竹、茶樹、油茶、油桐、烏桕、漆樹等鞣料資源。柑橘、橙、柿等水果資源。動物資源中,珍稀動物較多,大熊貓、小熊貓、金絲猴、毛冠鹿、梅花鹿南方亞種、雲豹、華南虎等。鳥類資源更為豐富,有白鷳、黃腹角雉、環頸雉、紅嘴相思鳥、壽帶鳥、三寶鳥、白腰文鳥、畫眉、竹雞等。爬行類中有蜥蜴、蛇、眼鏡蛇、眼鏡王蛇、金環蛇、銀環蛇及平胸龜等。真菌中可供食用的有30多種,如銀耳、黑木耳、毛木耳、香菇、白鬥菇等;藥用真菌除銀耳、香菇、木耳之外,還有紫芝、靈芝、雲芝、紅栓菌、黃多孔菌、平緣托柄菌、隱孔菌等。此外,有毒真菌也有20多種。除銀耳、木耳、香菇、靈芝、紫芝早已被引種栽培外,尚有許多真菌有待於開發和利用。

常綠闊葉林是濕潤亞熱帶氣候條件下森林植被向上演替的氣候頂極群落,它與整個亞熱帶植被的演替規律是一致的,包括進展演替和逆行演替。林內群落的生物量比較高,一般情況下,處於相對穩定狀態。但在遭到人為砍伐和連續自然破壞之後,原來的森林環境條件會迅速發生變化,有逆行演替的危險。此時,如不再受人為幹擾,喜光的先鋒樹種馬尾鬆的種子會很快侵入跡地,隨著時間的推移,赤楊葉、楓香、白櫟、山槐等喜光的闊葉樹和萌發的灌木,以及一些稍耐蔭的木荷等常綠樹種與馬尾鬆一起形成針闊葉混交林,或者常綠與闊葉混交林等過渡類型,這些過渡類型會逐步演變,恢複為常綠闊葉林。另一方麵為逆行演替,常綠闊葉林被砍伐破壞後,首先成為亞熱帶灌叢,進一步破壞時會成為亞熱帶灌草地。在雨量相對集中的情況下,極易引起水土流失,導致土層瘠薄,形成荒山草地植被,甚至變為光山禿嶺,森林植被很難自然恢複,甚至有時連喜光的馬尾鬆也難以生長,造成自然環境惡化。

紅樹林

紅樹林這一名詞並不是指單一的分類類群植物,而是對一個景觀的描述(紅樹林沼澤)。紅樹林沼澤是熱帶、亞熱帶海岸淤泥淺灘上的富有特色的生態係統。紅樹林是熱帶、亞熱帶河口海灣潮問帶的木本植物群落。以紅樹林為主的區域中動植物和微生物組成的一個整體,統稱為紅樹林生態係統,它是適應於特殊生態環境並表現著特有的生態習性和結構,兼具陸地生態和海洋生態特性,成為最複雜而多樣的生態係統之一。紅樹植物是為數不多的耐受海水鹽度的挺水陸地植物之一,熱帶海區60%~70%的岸灘有紅樹林成片或星散分布。

紅樹林在地球上分布的狀況,大致上可分為兩個分布中心或兩個類群,一是分布於亞洲、大洋洲和非洲東部的東方類群,一是分布於美洲、西印度群島和西非海岸的西方類群。這兩個群落在群落外貌和生態關係上大體是類似的,不過東方類群的種類組成豐富,而西方類群的種類則極為貧乏。兩方類群所擁有的各個屬在東方類群中都可以找到它的不同種類代表,而東方類群所擁有的許多科屬在西方類群中卻找不到相應的代表。盡管兩大類群具有一些相同的科屬,但卻甚少共同擁有某些種類,唯獨太平洋的斐濟島和東加島或稱湯加島的紅樹屬同時擁有東方類群的紅茄冬和西方類群的美洲紅樹。1997年,全球紅樹林麵積約為1810.77×104公頃,其中東南亞國家為751.73×104公頃,占世界紅樹林麵積的41.5%。2003年統計全世界共有紅樹植物16科24屬84種(含12變種),其中真紅樹為11科16屬70種(含12變種),半紅樹為5科8屬14種。東方類群有14科18屬74種(含12變種),西方類群有5科6屬10種。我國的紅樹林分布於海南、廣東、廣西、福建和台灣等省(自治區),有12科15屬26種(含1變種),除屬紅樹科外,還有紫金牛科、爵床科、楝科、大戟科等的一些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