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長期勵精圖治
盛世的形成離不開統治者的長期勵精圖治。在古代,當皇帝絕不是輕鬆的職業,很多皇帝夙夜無寐,廢寢忘食,勤奮工作,才能治理好自己的江山社稷。盛世的皇帝更是如此。文帝和景帝勤政不懈,經常是到了深夜,還在批閱大臣的奏章。唐太宗也經常夜深人靜的時候還在處理複雜國事,不敢有所鬆懈。康熙、雍正、乾隆皇帝殫心竭力、兢兢業業,數十年如一日,尤其是雍正皇帝,非常勤勉。他在位期間,不巡幸遊獵,日理政事,終年不息。僅以朱批奏折而言,雍正朝現存滿漢文奏折共有41600餘件,他在位約4247天,平均每天批閱奏折約10件,常常多在夜間親筆朱批,他在有的奏折上的批語竟達1000多字,充分證明他每天的工作量和工作強度是非常大的,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被認為是史上最勤政的皇帝。有這些皇帝的努力奮鬥,才可能有盛世的形成。而那些隻知道尋歡作樂,旅遊玩耍,酒醉肉飽的皇帝治下的王朝不可能形成盛世,如胡亥、楊廣隻知享受,不知奮鬥,早早地把國家社稷推向滅亡的深淵。
當然,盛世的形成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與帝王的個人素質也有很大的關係,離不開帝王較強的治國理政的能力和開明寬闊的胸懷。
然而,那些沒有孕育盛世的王朝由於自身存在許多不足和缺陷而沒有輝煌一時。有的王朝過分崇尚武力,不能寬待人民,稅賦極重,使人民群眾不能安家樂業,民不聊生,不得人心,社會矛盾嚴重激化,人民揭竿而起,迅速滅亡;有的王朝統治集團不奮發圖強求進取,國家治理乏善可陳,過著紙醉金迷的糜爛生活,腐敗橫行,民眾怨聲載道,羸弱不振,很快陷於衰亡的境地。
三、盛世對我黨執政的啟示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盡管古代的盛世離現在的時間比較久遠,但對我黨的執政仍有若幹重要的啟示。尤其是今天,我黨肩負著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重大曆史使命,汲取古代盛世統治者治國理政的有益經驗教訓,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一)作為執政黨始終要重視農業的基礎地位
古代盛世歸根結底是農業文明的盛世,農業經濟是整個經濟的主要支柱。民以食為天,一旦農業歉收,生產的糧食無法滿足人們基本的生存需要,整個社會極有可能陷入危機之中。古代盛世的帝王非常重視農業生產,把農業生產視為國家社稷的頭等大事,鼓勵農民開墾土地。如今,我國已經進入工業文明時代,農業在工業文明時代不再是創富的產業,其重要地位不可與在農業社會時期相比,發展空間相對較小,農業創造的國民生產總值隻是占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小部分,然而農業的基礎地位卻是顯而易見,農業生產的糧食正如和空氣和水一樣不可缺少。像我國這樣的大國,人口眾多,糧食不能實現自給自足,依靠進口,受製於他國,是非常危險的。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農業發展是否有保障是關係到社會是否能長治久安的大事。倘若我國糧食供應不足,極易誘發社會動蕩,國際上有的國家因糧食不足導致社會動蕩不安的沉痛教訓警醒世界各國。在城鎮化建設加快的現代化進程中,大量的耕地被轉為工業用地,住房建設用地,不斷削弱農業發展的基礎,因此保持足夠麵積的耕地,保障農業發展之基,顯得十分重要。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18億畝耕地紅線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戰略決策。同時,也要加快傳統農業的轉型,實現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不斷提升農業發展的科技水平,從而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率,增強農業總體對糧食安全的保障水平,強化農業基礎地位。
(二)作為執政黨始終要勤儉治國,不能奢侈懈怠
古人雲: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封建帝王自身勤政節儉是古代盛世孕育的很重要的因素,曆史上還沒有出現過在奢侈懈怠的帝王統治下能產生盛世,奢侈懈怠隻會促使國家衰亡。對於我黨來說,勤儉治國顯得特別重要,而且我黨一直也有艱苦奮鬥的傳統,最近習近平同誌在反對鋪張浪費的問題上曾用“奢靡之始,危亡之漸”警示全體黨員幹部。奢侈懈怠的危害是巨大的,一方麵,奢侈懈怠必然導致腐敗浪費和官僚主義橫行,執政能力下降,在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麵前,必將束手無策,黨和國家必將走向衰亡。另一方麵,奢侈懈怠會引起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長此以往,我黨將會喪失民心,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失去執政的基礎,黨終將被曆史和人民拋棄。盡管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積累了大量的財富,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然而,由於人口基數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很低,人民群眾生活水平與富裕國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這在客觀上要求我黨要繼續艱苦奮鬥,勤儉治國。即使是將來人民群眾過上富裕生活,我黨仍要堅持勤儉治國,不能奢侈懈怠,用好人民群眾的每一分錢,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才能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生活幸福。
(三)作為執政黨要嚴格依法反對腐敗,從根本上遏製腐敗
腐敗是國家政治有機體的易發、多發疾病,但任其惡化下去,後果不堪設想,極有可能亡黨亡國。盛世的統治者始終在反對腐敗,即使是皇親國戚腐敗也會被繩之以法,把腐敗控製在不會威脅自身統治的範圍內。我黨曆來對腐敗的嚴重危害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充分認識到反對腐敗的重要意義和緊迫性。改革開放以來,我黨與腐敗進行堅持不懈的鬥爭,絲毫沒有放鬆。在新時期,反對腐敗不僅是黨自身建設的要求,更是人民群眾的心聲。反對腐敗,不能設置多重標準,要在黨紀國法麵前人人平等,不能抓大放小,正如習近平同誌講的,“老虎”“蒼蠅”一起打。反對腐敗要常抓不懈,嚴格依法處理。反對腐敗不僅要靠人民群眾雪亮眼睛的有形監督,也要靠製度對權力的無形製約,監督、製約、懲處三管齊下,才能從根本上遏製腐敗,使我黨成為廉潔的執政黨,永葆青春與活力。
(四)作為執政黨始終要重視人才
人才是最寶貴的人力資源,大凡盛世,統治者對人才都很重視,千方百計發現、吸收人才,無論是唐太宗、唐玄宗,還是康熙皇帝都做得很好。人才對於一個執政黨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響到執政黨的執政能力。庸才充斥的執政黨執政能力必定低下,官僚主義盛行,無法實現自身的政治目標,人才濟濟的執政黨執政能力突出,充滿活力,能夠較好實現預期目標。重視人才必須選拔好人才,讓人才有用武之地。既要建立一套科學客觀的評價體係來評價人才,把人才和庸才區分開來,又要設立一套標準和程序進行科學選拔人才,真正讓人才脫穎而出,使更多的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走上執政舞台,提高我黨的執政能力,更好地實現“執政為民,執政興國”的政治宗旨。
(五)作為執政黨始終要重視加強軍隊建設
一個盛世的誕生離不開和平穩定的環境,動蕩不安的環境不可能形成盛世。維護和平穩定的環境需要強大的軍隊,無論是漢朝、唐朝,還是清朝,它們都很重視軍隊建設,它們的兵力數量和戰鬥力與周邊少數民族相比,有著巨大的優勢,使得周邊少數民族不敢輕易舉兵入侵中原,為它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條件,使盛世的產生成為了可能。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時期,需要長期和平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以及國家權益,都需要強大軍隊,沒有人民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軍隊的重要性絲毫沒有削弱。要保持軍隊強大,就要不斷地加強軍隊建設,不斷提高人民軍隊的戰鬥力,才能使人民軍隊勝任維護國家主權、社會穩定和領土完整的重任,才能保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陳美貞.中國古代三大盛世興衰的執政啟示[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4).
[2]班固.漢書(卷二十四上·食貨第四)[M].北京:中華書局,2000.
[3]吳兢著.貞觀政要(卷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三)[M].北京:中華書局,2000.
[5]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6]熊飛駿.中國曆史上的貞觀王朝[N].廣州日報,2006—02—05(A12)
[7]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十種(鄭綮·開天傳信記)[G].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8]班固.漢書(卷四·文帝紀)[M].北京:中華書局,2000.
[9]王秀麗.漢唐盛世形成原因探析[J].社科縱橫,2005(3).
責任編輯 張榮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