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擁有傳統工藝文化資源的市(州),通過有效利用和挖掘傳統工藝文化資源建設加工生產園區和基地。慶陽市打造民間民俗工藝品生產加工基地,建成香包刺繡、道情皮影、剪紙雕塑等專業村286個,年銷售收人在100萬元以上的產業基地40多個,形成了龍頭帶動、鄉鎮聯動、村組聯營、連片開發的產業格局。定西市通渭縣書畫藝術基地的發展采取了“公司十農戶”的生產方式,把農業產業化的有效組織形式拓展到了書畫藝術品的生產,這是廣大農民群眾新的創造。張掖市祁連玉石文化產業園發展勢頭很快,通過內引外聯,聘請浙江等地的能工巧匠帶領開發加工玉石產品,使祁連玉石產業得到快速發展,計劃用3-5年的努力,帶動2000名以上城鄉勞動力實現就業或轉移就業。
蘭州市則是利用在現代創意文化產業方麵的基礎和人才優勢,初步打造了門類較齊、互為補充的現代文化創意產業基地。新聞出版、廣電傳媒、演藝娛樂、音像圖書、數字動漫等行業及其文化產品走在了前列,開始形成集群化發展格局。目前,蘭州市文化產業的年增加值占全省指標近四成,正在建設成為全省現代創意文化產業中心。
(三)注重創造一個寬鬆的發展環境
各市(州)都著力為地方文化產業平台的發展創造一個不斷擴大開放的環境。在文化產業平台建設中,下大力氣築巢引鳳、招商引資,扶持民營企業,使地方文化產業在放開、放鬆、放心的環境中煥發了活力與創造力。
天水市扶持天水漢唐麥積山陶藝公司、天水飛天雕漆工藝公司、甘穀大漠行鞋業公司等一批民營企業發展,並先後被批準為國家級或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天水飛天雕漆公司開發生產古色古香的屏風、木雕等旅遊紀念品和仿古門窗與家具,年銷售收人達1800多萬元,吸納安置就業100餘人;天水晨光珠繡公司對民間傳統珠繡圖案和工藝進行挖掘整理,已生產“晨光”係列珠繡工藝產品10多萬件,輻射帶動300多戶農民脫貧致富。臨夏回族自治州扶持大夏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大禹民間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能成古典建築裝飾公司等較大規模的文化產品生產企業,初步形成了產業規模。蘭州市作為示範基地之一的蘭州文化實業發展總公司,通過對其所屬影劇院調整產權結構、升級換代設施、給予投融資支持,成功走上業務擴張和可持續發展之路,成為全省文化行業中具有較強實力的綜合性文化企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