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音樂是沒有捷徑可走的”(2 / 3)

我同意你的觀點,所以我從不聽耳機,一般都是到音樂會現場去聽。

再有就是在家聽唱片(音響),也有著同樣的問題。現在的激光唱片“提純”太多,已經達到了失真的程度。這就是為什麼現在有這麼好的音響技術,真正喜歡音樂的人還是喜歡聽老唱片的原因。雖然老唱片音響有瑕疵,但它真實,有著完整的、細膩的迷人感。

你講的現場真實感能否以具體例子說明?

我在紐約時,我的另一個老師羅桑德跟我提起一件事。當年他在科蒂斯音樂學院上學時聽過一次海菲茨的現場演奏,他坐在第二排,離海菲茨很近。據他說,海菲茨演奏時也有劈啪的聲音,並不像經過“提純”後的唱片那樣尖銳、光澤和響亮。實際上,他演奏的聲音很溫柔、很動人、很有暖意。現在的年輕人不願去音樂會現場欣賞,隻是在家中聽唱片,久而久之,便會產生出很大的誤解。

所以,為什麼現在有些人總說外行話,包括一些所謂的“樂評人”,就是因為他們自己在家抱著唱片聽,覺得自己是高水平的“發燒友”了,便戴著想象化的主觀眼鏡去說三道四。還有一些人即使身在現場,由於不懂專業,不了解演奏藝術,故而做出了很多不夠客觀的評判

我非常同意您的觀點。我也看過這類“樂評人”寫的文章,感覺很“陌生”、很“離奇”、很“無奈”。我認為,這些人應該真正深入到演奏藝術實踐中,從中得到真實的欣賞感受,這樣就不會總說外行話了。

然而在人類文化進化史上,唱片的出現對於音樂藝術來說畢竟是一大貢獻。人們通過它,能夠更加方便、更加快捷、更加客觀地欣賞到作曲家的作品和演奏家的演奏。現在迅猛發展的網絡技術,更能夠使音樂藝術得到快速的、高效率的傳播。

是這樣的。唱片和網絡技術可以給人們提供便利,但它隻是一個參考物,是客觀的把握尺度,而並非主觀的依賴。一個演奏家,一定要對自己演奏的音質、音色、音樂有一個主觀的要求標準,這個標準是內心存在的而不是從唱片中模仿的。正像您剛才所說的,很多出國深造的人會有過多的模仿痕跡,那就是從唱片中模仿出來的。因為他自己沒有去探索,沒有感悟,總想走一條捷徑。殊不知音樂是沒有捷徑可走的,音樂最美好的地方就是它的展示過程。

說得好!一個音樂家,或者說一個優秀的音樂家,總是能夠從這種探索實踐中獲得愉快的享受。問你另一個話題,你是不是很喜歡米爾斯坦?我感覺你的演奏有受他影響的痕跡。

您說得非常準確。我小時候學琴,在上初中以前對米爾斯坦沒有過多的了解,因為當時更喜歡大衛·奧伊斯特拉赫。後來到了國外,逐漸對他加深了了解。記得我十八歲時第一次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一位美國樂評人說,“昨天我聽了一個年輕的中國人拉琴,他演奏的味道令我想起了米爾斯坦”。這句話讓我很震驚,它說明在潛移默化之中,我是非常喜歡米爾斯坦的。後來慢慢地我發現了米爾斯坦的偉大,他的個人魅力在於他的音樂靈性。他有很多天生的靈感,這些靈感不是琢磨出來的,而是胸有成竹,信手拈來的。他還有著對樂句處理的強烈個性,這些個性沒有絲毫教科書的痕跡。

米爾斯坦在老一代的演奏家中特別獨特,他是一代天才的代表。我特別喜歡他的聲音,還有他的音樂趣味,那是非常迷人的。記得我當年聽他的老柴協奏曲唱片時非常吃驚,心想還有這樣拉老柴的。

聽他的唱片,覺得他是永遠能夠給我帶來意外和驚喜的大師,他最能用內心來打動你,用小提琴真實地歌唱。

咱們說說現代的吧。你怎麼看希拉裏·哈恩?

她是一位很有才能的小提琴家,我前不久還在紐約看過她的演出。她是一位非常踏實、非常穩定的小提琴家,但是對我來講,她的“冷酷”令我難以接受。

與你同感,我坦言不太喜歡她,因為我不能容忍小提琴家沒有激情。但若換一個角度,她則是一位很有個性、與眾不同的小提琴家。現在社會上的小提琴家演奏風格幾乎都一樣,哈恩在這個年代裏能夠做到獨樹一幟已經很不了不起了。她的幹淨、冷酷是她的風格,她拉琴和別人不一樣,這是珍貴的。其實我們這個時代需要風格獨特的演奏家,不管是過“火”還是過“冷”的,都是帶有看點的代表,就像二十世紀早期那種五彩繽紛的風格展現。

其實現在世界上一些中青年小提琴家已經開始展現自己的風格了,但對我來講,他們的演奏還不足以讓你忘掉小提琴演奏技巧上的痕跡。哈恩的控製力很強,但是太多的控製反而讓人感覺十分拘謹。在這方麵米爾斯坦就是高級的大師,他最大的魅力在於從不讓你感覺到他在控製,永遠都是在一種自然從容的釋放中。他在音樂上的純真樸實是旁人無法比擬的。

我希望今後你能夠多演奏一些冷門的協奏曲,如多納伊的協奏曲、康紐斯的協奏曲、約阿西姆的《匈牙利協奏曲》等,可以開發一套這樣的曲子。

其實這些年我也演奏了不少冷門的作品,今後會盡量給樂團提建議。除了協奏曲,像維尼亞夫斯基的《浮士德幻想曲》,聖-桑的《哈瓦紐斯》、肖鬆的《音詩》等,都是非常精彩的作品。

你很喜歡德奧音樂?現在到了成熟的年齡,是否更加喜愛它們?

是的。像勃拉姆斯和莫紮特這樣的作曲家,他們的全部感情都融入在了音樂裏麵,這是非常典型的。其實,音樂無非有兩種內涵,一個是大自然賦予的靈感,另一種就是人所懷有的感情,這兩種因素的結合,就是音樂的最高境界。巴赫、貝多芬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們的融入最自然,最完美。你看貝多芬的作品永遠離不開兩個主題:一個是人類,一個是自然。這是緊緊扣在一起的永恒主題。勃拉姆斯也是這樣,他特別擅長寫大自然,但同時又摻雜著複雜的內心感情,對朋友的、對深愛的人的感情……他最經典的作品,都是將這兩點融合得十分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