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辰美景,賞心“樂”事
聽樂記
作者:周曉斐
上海的春天,時而小雨淅淅瀝瀝,可以一杯咖啡一本書,繼而思緒萬千;時而又春暖花開、風和日麗,是三五好友或舉家遊園踏青、賞鳥語花香的好時節,若再有音樂相伴,豈不美哉?此等樂事不必“踏破鐵鞋”,盡在今年的上海辰山草地廣播音樂節。對,你沒有聽錯,2015已在上海辰山植物園圓滿落幕的不再是單場的音樂會,而是足足兩天的音樂節。如此視聽盛宴,叫人意猶未盡。
這次的辰山音樂節,觀眾不僅能夠享受在落日餘霞、星光點點的氛圍中欣賞音樂的愜意,更可足不出滬感受內蒙古大草原的豪邁以及哈薩克族的熱情。主辦方為給上海市民一個更加親近自然,休閑放鬆的機會,特意在岩石與藥用植物園設置了一個“小舞台”,攜手“行耳文化”一同為觀眾呈現來自內蒙古的原生態少數民族音樂。“行耳文化”基於自身的人類學背景,諳於世界音樂文化,專做音樂現場、田野錄音、紀錄片拍攝等活動,此次的合作可謂珠聯璧合。小舞台的設置,相對大舞台要小巧精致得多,它的直徑隻有五米,台高也很矮,舞台不設獨立座位,為的是讓觀眾更自由、更近距離地感受民族音樂的氛圍。人們可以坐在台前的草坪或長條椅上,抑或坐在旁邊的山坡上,沐浴陽光,聆聽音樂,看著孩子們三兩嬉戲,隨樂起舞,其樂融融。
小舞台雖小,但節目頗豐。周六、周日兩天下午兩點至四點半,小舞台不斷為觀眾送上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原生態音樂展示。安尼沃爾·哈力汗(Anuar Kaldekhan)是哈薩克族的獨立音樂人,2012年在烏魯木齊組建樂隊Alakhan,探索植根於哈薩克傳統民謠的哈薩克新音樂。在哈薩克語中,Alakhan意為“掌心”,拆開看,ala有“雜色”的意思,寓意樂隊風格多樣融合,khan直譯為“血”,引申為音樂的骨血,表明樂隊紮根於哈薩克的傳統民謠。他們的音樂拚貼了自己采錄的自然聲小樣,如綿羊叫聲,一下子令聽眾仿佛置身在新疆北部的高原草甸上。哈薩克的歌聲漸弱,轉眼又傳來了蒙古族的“阿音”。原來這是一支蒙古族原生態組合,“阿音”在蒙語中意為“旅途”,忽然間源遠流長了幾千年的古老音樂就這樣長途跋涉來到上海,回蕩在辰山。弓弦潮爾、馬頭琴、圖布秀爾、口弦琴、薩滿鼓、呼麥、長調,觀眾隨著這些看來特別、聽來奇異的樂器與表演方式,刹那間時空交錯,已不知身在何處。
太陽漸漸落山,傍晚六時許,在晚霞的映襯下,大舞台的演出拉開了帷幕。由於2015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第一天大舞台的曲目以“和平之聲”為主題,演出了兩部中西方合唱藝術作品的巔峰之作《黃河大合唱》和《歡樂頌》,由旅德青年指揮家、現任上海歌劇院駐團指揮張誠傑執棒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與上海歌劇院合唱團演出。滬上深受市民喜愛的主持人張民權老師擔任《黃河大合唱》的朗誦,領唱部分除了專業歌唱家外,還加入了四名先前在經典947舉辦的“我要唱黃河”活動的比賽勝出者,真可謂是全民參與的大合唱,唱出了華夏兒女的博大胸懷和不屈精神,同時也勾起了幾代人的回憶。最後出自“樂聖”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的《歡樂頌》,唱響了人類追求自由、平等與博愛的美好理想,將整場音樂會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