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長笛與豎琴的浪漫對話(1 / 2)

長笛與豎琴的浪漫對話

附片檔案

作者:張丹妮

說到長笛與豎琴,大家都會聯想到女性形象,這或許是因為這兩件樂器的音色都過於甜美。長笛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時期,其音色柔美、悠揚、清澈,在交響樂團中常常擔任炫技花腔、演奏華麗片段的角色。而豎琴為最古老的撥弦樂器,具有色彩性,擅長演奏和聲伴奏與滑奏式的裝飾句,尤其在演奏琶音音階時更有行雲流水的意象。當音色柔美清澈的長笛遇到神秘優美的豎琴時,如泣如訴、沁人心脾,好似兩人你一句、我一句的浪漫對話。

Naxos發行的這張名為“為長笛和豎琴而作的浪漫音樂作品”的唱片,包括了從古典主義時期到浪漫主義時期十二位作曲家的十四首作品,幾乎每一首都耳熟能詳。樂曲來自不同歌劇的間奏曲以及一些有名的獨立小品,涉獵了小步舞曲、圓舞曲、間奏曲、哈巴涅拉舞曲、瑪祖卡、變奏曲、波爾卡舞曲等音樂體裁,部分作品是作曲家特別為長笛和豎琴而創作,另一些則是為演奏者改編的。

大概是為了突出“長笛與豎琴的浪漫對話”這一音樂主題,唱片收錄了諸多浪漫主義時期的作品,其中不乏德奧風格、法國民族風格、俄羅斯民族風格以及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印象主義風格等。唱片的第一首作品就來自於法國作曲家比才的歌劇《卡門》中第二幕與第三幕之間的《間奏曲》。提到《卡門》,大家耳邊總是會想起那具有強烈戲劇性與激昂的吉普賽風格特征的序曲旋律,而比才在這裏運用悠揚而帶有一絲憂傷的長笛與豎琴來描繪淒涼山間的夜晚,與《卡門》中諸多熱情奔放的旋律作對比,可以說是更為戲劇化地預示了悲劇故事的到來。唱片還收錄了比才另一首膾炙人口的長笛小品《降E大調小步舞曲》,選自他的《阿萊城姑娘》第二組曲,在豎琴柔美的伴奏下,纖秀音色的長笛旋律比此前的《間奏曲》更多了一份明快歡樂的幸福感。

《沉思曲》來自法國的另外一位作曲家馬斯內於1894年創作的三幕歌劇《泰伊思》(Tha?s),這是第二幕中的間奏曲,原作由小提琴演奏。《泰伊思》取材於十九世紀法國作家阿拉托爾·法郎士的同名小說,故事敘述了公元四世紀埃及的名妓泰伊思由於受到修道士的感化而皈依宗教的故事。作為原劇中的間奏曲,《沉思曲》雖然短小精悍,但其精美的旋律卻概括了整個故事。馬斯內因擅長創作描寫女子嬌柔的音樂,被人們稱為“洞察女子心靈的詩人”,而這段旋律正是描寫美麗的泰伊思因內心愧疚在沉思冥想、誠心懺悔的內心活動過程。與小提琴和鋼琴的版本相比,本唱片中長笛與豎琴柔美的音色更為細膩地描繪了女性內心的活動,更加體現出馬斯內優美傷感而又不失柔情豔麗的音樂風格。

第三位法國作曲家是奧古斯特·杜蘭德(Auguste Durand),唱片收錄了他為豎琴而創作的兩部作品:《降E大調圓舞曲》(Ière Valse in E Flat Major)和《降A小調恰空舞曲》(Chaconne in A Flat Minor)。杜蘭德曾就讀於巴黎音樂學院,隨塞薩爾·弗朗克與聖-桑學習。和作曲家與管風琴師的身份相比,杜蘭德作為出版商的身份更為人們熟知,1869年他與路易斯·賽納維克(Louis Sch?newerk)以及其他讚助商創立了杜蘭德-賽納維克音樂出版公司,出版了包括聖-桑、馬斯內、瓦格納、拉威爾、德彪西在內的不少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