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長笛與豎琴的浪漫對話(2 / 2)

十九世紀以來,鋼琴逐漸取代了具有女性形象特征的豎琴,作曲家們開始熱衷於為鋼琴寫作短小精悍的抒情性小品。在這張唱片中,俄羅斯民族主義風格與印象主義風格的鋼琴作品也被改編成了長笛或豎琴的版本。有著女性形象特征的長笛與豎琴在俄羅斯民族主義與印象主義風貌下會有怎樣的效果呢?《印度之歌》(Hindu Song)改編自裏姆斯基-科薩科夫創作於1896年的歌劇《薩德科》(Sadko)中第四場印度商人的唱段,帶有東方色彩的旋律由長笛聲娓娓道來。柴科夫斯基的音樂常常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樂曲抒情又不失華麗,熱衷於在旋律中隱含著憂鬱敏感的性格特征,這首《F小調悲傷圓舞曲》(Valse sentimentale in F Minor)是作曲家1886年為鋼琴而創作的一係列小品中的第六首,流淌出細膩婉轉的情感。

雖然豎琴與長笛這兩種樂器的音色都非常過於柔美,聽起來並沒有那麼悲傷,但細細品味之下,又可感受到內心的一種落寞。德彪西的這首《小船》(En bateau)選自他1889年為鋼琴四手聯彈而創作的《小組曲》(Petite Suite),這一組曲包括《小船》《遊行》《小步舞曲》《芭蕾舞曲》四首。在作品中,豎琴以分解和弦的形式作為背景描繪了泛起波紋的水麵,而流動於上方的長笛聲部則飾演了小船的角色,讓人聯想到莫奈的畫作《日出·印象》。與德彪西不同的是,印象主義另一位代表人物拉威爾在《哈巴涅拉風格的練聲曲》(Vocalise-étude en forme de habanera)中融入了西班牙風格元素,並將豐富多變的節奏型納入作品,作品在被改編為長笛與豎琴的版本後,演奏家通過長笛靈活多變的演奏技法模仿複雜的聲樂演唱技巧,如連音、斷音、滑音、裝飾音、顫音、花腔等,將作品表達的情感隱藏在細微的變化之中。

在領略過豎琴與長笛的風采之後,我們在唱片中還可以欣賞到幾部長笛獨奏作品。提到格魯克,大家對他的印象都停留在他對意大利正歌劇的改革上。格魯克一生中創作了一百餘部歌劇,而當今上演率最高的“格魯克旋律”正是唱片中的《D小調芭蕾》,作品選自1762年格魯克嚐試改革的歌劇《奧菲歐與尤麗狄茜》(Orfeo ed Euridice)。需要指出的是,《D小調芭蕾》一開始並沒有出現在1762年意大利首演的版本中,直到1774年該劇的法語修訂版在巴黎上演時,作曲家才將該曲納入歌劇。格魯克“音樂為詩歌服務”的歌劇改革目標改變了音樂與戲劇之間的地位,這首唯美的長笛作品描寫了初入福地的尤麗狄茜內心的迷茫、困惑與無奈。而“不喜歡長笛”的莫紮特,一生中由於富裕的荷蘭朋友費迪南·狄金(Ferdinand Dejean)的出錢約稿創作了三部長笛協奏曲與一部長笛行板樂章,這首《C大調行板》中的長笛與豎琴減少了華麗的音響效果與高難度的技巧,在豎琴的映稱下,長笛顯得尤為婉轉。

安靜、空靈的長笛與優美、輕柔的豎琴淋漓盡致地描繪了性格不同的對話情景,浪漫細膩的作品給您帶來的是一場長笛與豎琴的別樣音樂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