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釋道之辯(文)(1 / 3)

?雖然答應了蕭瑀,但玄奘對於這種辯論並不喜歡——道嶽法師說得沒錯,此等爭論實在是徒擾清靜。

然而其他人卻不這麼看,當玄奘再次走進行堂們的寮舍,那幫夥頭僧們立刻將他團團圍住,一時間四周圍七嘴八舌,句句不離此次辯論……

“師兄,聽說你要跟京城的道士們辯論,怎麼還有空到這兒來呢?”覺行問。

“師兄還是多讀些經吧,臨時抱佛腳也是好的。”圓安好心提醒道。

“是啊,你這段時間抱住佛經猛啃,到時就算輸了,也算盡力了。”不知是誰說了這麼一句。

“說什麼呢?”圓安一瞪眼,“玄奘師兄辯才無礙,怎麼會輸?”

……

“大家別吵了!”石頑不愧是個頭兒,關鍵時候也比其他行堂有頭腦,“大家都是師兄弟,別淨扯那些沒用的,應該替玄奘師兄出點好主意。”

“你有什麼主意?”圓安問。

石頑摸著腦袋想了想:“咱們這些行堂又能有什麼好主意?哪位若是讀過道家之書,懂得一句半句的,不如就當上一回道士,給玄奘師兄出些問題,也好讓師兄有個準備。”

“對,對!”大家一起點頭,“這倒是個好主意!”

圓安咧著嘴笑道:“石頑師兄果然是有大智慧之人!”

“唉,”一直沒有說話的玄奘突然歎了口氣,“玄奘今日原本是帶著故事來的,看來諸位師兄並不想聽啊。”

“聽!誰說不想聽了?快講快講!”

一聽到又有故事聽了,行堂們當即都來了精神,早把那些道士的事兒拋到了三十三天之外。

玄奘微微一笑,道:“話說,從前有位老禪師,他曾在一座山上建了一所寺院,不巧與道士的廟觀為鄰,道士們放不下觀旁的這所佛寺,每天變一些妖魔鬼怪來擾亂寺內僧眾,要把他們嚇走。今日呼風喚雨,明天風馳電掣,確實將不少年輕的沙彌都嚇走了,可是,這位老禪師卻不為所動,在那裏一住就是十多年。

“到了最後,道士所變的法術都用完了,可是禪師還是不走,道士無法,隻得將道觀放棄,遷離他去。”

圓安興奮地插嘴道:“定是這位老禪師法力高強,道士們勝他不得!”

行堂們聽故事最煩有人插話,看到師兄弟們都不滿地瞪著自己,圓安自覺地閉了嘴,小聲說道:“師兄你接著說。”

玄奘道:“後來,有人問禪師:道士們法術高強,神通廣大,您是怎麼勝過他們的呢?

“禪師說:我沒什麼能勝他們的,勉強說,隻有一個‘無’字取勝。

“人們更覺奇怪,無,怎麼能勝?禪師說:他們雖有法術,有神通,但卻不知,‘有’,畢竟是有限、有盡、有量、有邊的;而我無法術,無神通,一個‘無’字,卻是無限、無盡、無量、無邊;‘無’和‘有’的關係,是不變應萬變,我無變當然會勝過有變了。”

“好一個無變勝有變!”已頗具道心的覺行忍不住喝了一聲彩。

別的行堂們也都心悅誠服地點頭。他們突然覺得,那場佛道辯論實在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事,先前的那些擔心倒顯得有些好笑了。

辯論在長安清虛觀前的空地進行,由於聖上特準百姓可在一定範圍內觀看這場辯論,因而一大早這裏就擠滿了來看熱鬧的人。大家津津樂道於這場即將開場的好戲,猜測著哪方能夠獲勝。有些虔誠的佛門居士或道門弟子說著說著竟等不及地先行辯論起來,雙方唇槍舌劍,竟不亞於正式辯論,一時間清虛觀前熱鬧非凡。

隨著一聲響亮的金鑼,遠處浩浩蕩蕩走來了一支隊伍,前有武士開道,後有道士執幡。大家知道,這是聖上的鑾駕到了,趕緊都住了口,一個個翹首瞻望。

李淵先帶著太子及群臣進入大殿上香,虔誠地禮拜三清四帝。

看到皇帝如此公開表示對道教的遵崇,人群中的道家弟子頗為得意,佛門居士們則顯得有些沮喪,更多的人事不關己,隻為看看熱鬧。

敬香完畢,李淵在眾人的簇擁下施施然走了出來,坐在準備好的龍椅上,打量著佛道二教的來人。

由於此次論辯地點就設在清虛觀門前,因此道家來的人特別多,其中絕大多數麵孔都是李淵熟悉的——有些是號稱得道的仙長,有些是專門為他配製密方丹藥的。這裏麵名氣最大的當屬李仲卿,那個《十異九迷論》就出自他的手筆。

而在另一邊,佛門同樣是大德雲集,像慧因、智實、道嶽、法常、僧辯、玄會等高僧,平日裏主持法會經壇沒少露麵,李淵雖然近年來不事佛了,卻也認得他們。

但是,這裏麵也有幾個陌生麵孔,比如,站在道嶽法師身邊的那位,如果也是代表佛門出場辯論的僧人,就未免太年輕了!

這僧人身著一襲月白色的麻布僧袍,足登青布羅漢鞋,眉疏目朗,骨秀相清。更為難得的是,他渾身上下散發出一種儒雅脫俗的氣質,就這麼立於人群之中,便能讓四周的一切都相形見慚。

李淵被這年輕沙門不凡的氣貌所吸引,忍不住多看了幾眼。

他並不認為這個滿臉稚氣的年輕人有能力贏得辯論,相反,他覺得佛家實在是選不出高僧了,居然找了個小和尚來湊數。

“這位法師從未見過,是誰呀?”李淵開口問道。

道嶽法師合掌答道:“回陛下,這位是老衲新收的弟子,法號玄奘。”

“原來是玄奘法師,”雖然沒聽說過,但高祖還是禮貌地點了點頭,“嶽法師好福氣,這弟子一看就非俗品呐。”

這時,他注意到人群中起了一點小小的騷動,人們竊竊議論:

“他就是玄奘?譽滿京華、名動天下的高僧玄奘?”

“看來是的。大唐最年輕的三藏法師,果然名不虛傳。”

“天呐,我一直以為玄奘法師是個仙風道骨的大德呢!”

……

“多謝陛下誇獎。”道嶽法師再次稱謝。

玄奘也合什致謝,目光安詳自在,風采灑落,絲毫沒有初見帝王時的緊張感。

李淵正在暗暗稱奇,太史令傅奕恰於此時出來奏道:“陛下,各方都已到齊,是否現在就請他們雙方各自立意呢?”

“好,”李淵手一揮,道,“各位道長、法師都請入座吧。”

“謝陛下。”

坐在法座上,玄奘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幼時之事,那時,剛剃度不久的他便在鄭善果大人的安排下參與了一場辯論,雖然其規模遠非今日可比,但激烈程度還是使他記憶猶新。看來,通過公開辯論來解決各宗派的矛盾,這些大人居士們還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啊。

道家率先出場的是清虛觀道士劉進喜,他顯然沒把對麵的年輕僧人當成對手,因而神情倨傲,目光中充滿了輕視與不屑。

然而,當兩個人在辯經台上就座的時候,劉進喜又抬頭看了玄奘一眼,突然間就有了一種不詳的感覺!

還是那位年輕的僧人,為什麼現在的感覺就和剛才不一樣了呢?原本略顯稚氣的表情被一種莊嚴肅穆所替代,給人的感覺沉穩得就像一座山峰!

劉進喜不知道,玄奘平常溫文爾雅,彬彬有禮,跟尋常僧人相比,看不出有多大分別,頂多也就是性格上更加隨和,氣質上更加安靜罷了。但是,隻要一登上獅子座或者辯經台,他整個人就會瞬間變得莊嚴肅穆起來,沉靜如水,凝重如山,恍如佛光罩體,令人望而生畏,甚至讓人產生一種想要頂禮膜拜的衝動!

這樣的氣質和魅力,一部分是上天賦予,另一部分則是在無數次的講經辯經中凝煉出來的。

劉進喜的心裏產生出一種強烈的不安感,他暗暗念叨了一句:“真是活見鬼了!”

第一場辯論,劉進喜講述的是老子的《道德經》。

他先是複誦經文,接著解釋經義,然後主要就“道為盡善”、“道生一切”發表議論,最後得出結論說:

“天上天下,唯道至極最大,更無大於道者。”

闡述完畢,便是對方提問辯疑。

玄奘雙手合什,施了一個問訊禮,然後問道:“敢問道長,道生善也生惡嗎?”

此言一出,劉進喜不禁一愣,一時竟難以回答。

如果承認道生惡,道就不是盡善的,得道幹什麼呢?如果說道不生惡,惡又從何而來,又如何能說“道生一切”呢?

劉進喜左右為難,竟被這一句簡單的問話塞住了嘴。

還是他的師父李仲卿替他解了圍,插口說:“道生一切,乃是指道為至極最大,天下更無大於道者;亦可說,道是至極之法,天下更無法於道者。”

玄奘搖頭:“方才先生口述《道德經》,玄奘記得經中有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先生因何自違本宗,說什麼天下更無法於道者?既然天下有法於道者,先生又如何說道法最大,不得更有大於道者?”

李仲卿答:“道隻是自然,自然即是道,所以更無別法能法於道者。”

玄奘問:“先生說,道法自然,自然即是道。那麼自然法道否?”

李仲卿答:“道法自然,自然不法道。”

玄奘又問:“道法自然,自然不法道;亦可說道法自然,自然不即道?”

李仲卿被這個小和尚繞得有些暈了,脫口答道:“道法自然,自然即是道,所以不相法。”

玄奘說:“老子雲:道法自然。先生卻說,自然即是道。老子又雲:地法於天。依先生之意,天即是地了?”

圍觀的一些人聽到這裏都笑了起來,更有人大聲喊道:

“法師所言正是!”

“這道士有些纏雜不清啊。”

……

李淵坐在禦座之上,見玄奘僅以邏輯和概念的關係,就弄得劉進喜和李仲卿二位道長張口結舌,難以招架,以至狼狽敗陣,表現出一種高超的辯論技巧,不禁感到有些驚訝,心想,難怪我朝堂之中有那麼多大臣崇佛,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和尚都有如此才華,更徨論那些高僧大德呢?這佛門之中果然人才輩出。

又一想,幸好還有太史令傅奕和太仆卿張道源反佛,雖說這二位的滅佛主張確是偏激了些,但總比滿朝都是佛門居士要強得多啊。

想到這裏,他不覺朝那兩位大臣看了一眼,卻見傅奕臉色鐵青,張道源眉頭緊鎖。

輪到佛門講經立意了,玄奘講的便是他在四川翻譯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時,照見五蘊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這部短小精悍的《心經》此時已經開始在長安流行,很多寺院將其選入朝暮課誦之中,這也是玄奘譽騰長安的原因之一。

對於多數佛教徒來說,像《心經》這般甚深的文字般若並不那麼好理解,但由於經中詞句極其優美,讀來身心清淨,宛如坐在一朵盛開的蓮花中,說不出的歡暢。因此,很多人包括居士在內,都已將其熟背下來。

誦完之後,玄奘開始作解:“此經以般若為名,便是以智度人。古德有雲: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可見智慧的重要。般若通常翻作大智慧,智是照見,知俗諦;慧是揀別,照真諦。通達有為之事相謂之智;通達無為之空理謂之慧。能照一切法不可得,通達一切法無障礙,乃真智慧。”

“法師說般若就是智慧,那麼為何不直接翻譯成智慧呢?”李淵突然開口問道。

“想必是故弄玄虛。”李仲卿在旁邊說道。

玄奘合掌道:“回陛下,般若之所以不直接翻成智慧,是因為它能夠透視諸法實相,親證人生真理,與一般的世俗智慧並不相同。世人缺乏般若的體驗,往往一提到智慧,便想到智謀、才幹之類,因而若用智慧來翻譯般若,很容易引起誤解,是以便不翻譯。”

高祖微微頷首,顯是認可了這一回答。

但李仲卿卻不買帳,冷冷地說道:“你說般若不同於智慧,可是很多人注經,卻將它說成是大智慧。這如何講?”

“但它又的確是大智慧,”玄奘道,“大到不能再大,不僅遠非世智辯聰可比,即使是三乘聖眾的智慧,亦望塵莫及。因為,它是一切智的根源,一切生命的屬性,是每一個眾生都擁有的自性。就其自受用境界來說,它是正受,也是正覺。”

“那依法師說,般若智慧與世俗智慧究竟有什麼區別呢?”高祖竟然來了興趣。

“回陛下,”玄奘答道,“一般的世俗智慧是由分別心產生,而般若智慧則是離分別的真心顯示。這便是它們的區別。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就是依靠我們自心的佛智,到達生命解脫的彼岸。生命原本無牽無掛,猶如一顆明珠,光明遍照,自在無礙。可是後來,由於真心起惑,末那起執,便如塵垢覆蓋寶珠,埋沒了真實的自己。我們若不甘心被埋沒,就必須擺脫覆蓋,洗刷掉心的塵垢,使原本自他不二的摩訶般若,如明珠般重新顯露出來。”

“可是貧道卻聽說,般若也是一切妄想,一切分別所憑借依靠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般若,人就不可能有知而起執,自然也就沒有分別心了。”李仲卿畢竟不同於一般道士,懂得一些佛學知識,問出來的問題也頗為到位。

“道長所言不虛,”玄奘道,“但是人因地而跌倒,也要靠著地才能爬起來。般若是我們的本心,它是離分別的,是父母未生前人人皆具的本來麵目,我們的一切知覺包括分別心都必須依靠它。就如同寶珠是光明的,卻也是汙垢的依靠;大地是我們生存的根本,卻也是一切惡行的依靠。如果我們認為般若是一切妄想的依靠,就要拋開它,就如同有人認為有汙垢是明珠的錯,在地上跌倒是大地之過一樣,豈不是很可笑嗎?”

眾人聽到這裏都笑了起來,頻頻點頭。

本不屬辯論雙方的傅奕這時忍不住哼了一聲,冷冷地說道:“你這小賊禿也配說父母!沙門棄父母須發而出家,隻知信奉蠻夷之教,卻不知本國也有聖賢。放著孔孟經典不讀,卻去讀那些胡人的佛經,豈非不忠不孝?”

言辭之中,頗為慷慨激昂。

玄奘淡淡地說道:“如此說來,傅大人是熟讀聖人經典的了?玄奘雖幼年出家,於孔教知聞甚少,卻也曾記得《論語?為政》中有過這麼一句:‘攻乎異端,斯害也己。’聖人教導弟子們要以寬容之心對待不同的學說。大人卻反複上表,一心要取締佛教,豈不是有違聖人之教?”

圍觀眾人中讀書人頗多,聽這位年輕法師隨口列舉《論語》之章句,且辭氣清雅,精義簡要,俱都佩服不已,紛紛點頭稱是。

唐初政治清明,百姓膽子也大,便有一些人在人群中相互詢問,甚至冷嘲熱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