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穆天子的傳說(文)(1 / 3)

?

原本在玄奘的心目中,白楊溝佛寺與廟兒溝佛寺均以山溝命名,名相既然差不多,寺院又能相差多少呢?頂多這裏距離王城近,比廟兒溝多幾個僧人罷了。可是,當他下了馬車,他才意識到自己想錯了!

站在白楊河邊,望著這座高大的西域的寺院,玄奘不由得為其宏大的規模發出一聲驚歎!

這座寺院的建築和布局與中原完全不同,沒有常見的青磚碧瓦,拱簷翹頂,而是由厚重的版築土坯建造而成,窗戶狹窄,大門呈拱形——與廟爾溝佛寺有些相似,應當屬於當地的特色。

寺中僧侶們早已在門前恭候多時,見大唐法師到來,幾位長老立即率眾弟子列隊迎接,無塵長老則為他們一一做著介紹。

雖然已有思想準備,但玄奘還是沒有想到,在這座遠離中土的西域寺院裏竟會這麼多的高僧雲集!

從拱形的大門進去,正中便是一道長長的主廳,兩側是各類僧房。後院裏則有一座宏偉的佛塔,土坯結構,高聳十餘丈,充滿了西域風情。

這裏的一切都與中原地區是如此的不同,從服飾到建築,從語言到習俗。然而寺內飄蕩著的繚繞的香火,披著紅褐色長袍的僧侶匆匆而過,再加上那絡繹不絕的香客,卻又讓他感受到一種刻骨銘心的熟悉。共同的信仰彌合了人與人之間的陌生感,如此純粹的佛家聖地慰籍了他疲憊的心靈。

之後的幾天裏,玄奘一直在這座寺院裏看經、講經、休養疲憊的身心。間或石萬年過來,便回答些佛學上的問題。

晚課後,玄奘照例借閱寺中的藏書來看。

這是一個奢侈的習慣,在西域的很多國家,文字為少數人獨享,書籍也成為奢侈品,甚至比絲綢、黃金、寶石等物都要貴重,並且有價無市。

寺院是書籍比較集中的地方,除佛經外,還藏有一些世俗的書籍。有些居士臨終前會將自己收集的書交給寺院,這不僅僅是一種供養,更是為了保存。很多寺院都設有專門的藏經室。

藏經室裏當然是以佛經為主,很多寺院的佛經都是孤本,別處看不到。並且隻給看,不給抄,絕不外傳。

想當年朱士行大師在於闐抄了二十卷的《放光般若經》,不知道花了多少錢,還不許他將書帶出於闐。後來還是大師略施計謀,才成功地將經書帶回中原。

白楊溝佛寺是伊吾最大的寺院,裏麵的藏書也是伊吾之最。玄奘是大唐高僧,在藏經室裏看書還是沒問題的,即使寺裏不免費,也有國王替他買單。

他看書首選佛經,主要是看看有沒有什麼真經善本,也好增益補缺,探究源流。

可惜,這裏的經書大多都是在國內看過,甚至能倒背如流的書。

倒是在雜書堆中,他發現了寶貝!

那是一堆隨意堆放在角落的竹片,上麵寫有蝌蚪般的文字,玄奘隨手拿起一根,眼睛不由得瞪大了!

這竟是一部晉人編輯的書,上麵的蝌蚪文是那個年代的於闐文字,碰巧他能看懂一點兒。

書名叫作《穆天子傳》,又名《周王遊行記》!

作為一名博學的僧人,玄奘早在一些史籍中了解了這部奇書的問世過程。

西晉太康二年,也就是公元281年,汲郡出了個很牛的盜墓賊,名叫不準(否標),其盜墓的手藝堪稱一絕。

不準發現了戰國時期的一座巨大王陵——魏襄王的陵墓。

古代帝王的陵墓為了防止盜墓者的騷擾,往往運用風水之學,設計精巧,機關重重。魏襄王的墓穴當然也不例外。

不準花了很長時間勘察,終於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進入了這座夢寐以求的墓穴。他輕而易舉地在棺木不遠的墓道上方打出一個方形的缺口,墓口挖得精準而隱蔽,恰恰容得下一人進出,又不易被發覺。這是典型的民間盜墓手法。

與大多數盜墓賊一樣,不準的目的是這墓中陪葬的金銀珠寶,所以一入墓道,就直奔主題,四處找尋寶物。

可是墓穴中空氣稀薄,很快他攜帶的火石全部用盡。萬般無奈之下,他想要折回,忽一轉身撞倒了一堆擺放整齊的竹簡,竹簡散落一地,不準隨手拿起一些竹片點燃,竹片居然可以燃燒。

借著竹片微弱的光,不準終於找到了魏襄王隨葬的寶物,珍寶一夜間就被洗劫一空,不準也如人間蒸發一般,消失得無影無蹤。

很快,被盜墓穴就驚動了朝廷,不是因為那些失蹤的金銀珠寶,而是散落一地的竹簡。

要知道,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針對過去六國的分裂勢力,發布了《焚書令》,規定史官必須將《秦記》以外的史書全部燒毀。為此全國各地還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焚書運動,這場運動過後,世間史書所剩無幾。

晉武帝聽說在魏襄王的墓穴中發現了大量的竹簡,驚喜萬分,他知道這些竹簡是魏襄王命當時的學者整理而成的。

竹簡上蝌蚪一樣的古文,很快被盡數識別,翻譯成當時的通行文字,用隸書抄錄成冊,於是一批墓穴中發掘的奇書得以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