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撒馬爾罕的瓜(文)(1 / 3)

?破舊的劫布迦那寺被收拾一新,裏麵打掃得幹幹淨淨,玄奘便帶著他的西行隊伍搬回寺院來住,一來拜佛修行方便,二來也好準備明日的講經。

第二天一早,道誠便在大殿上焚起了濃濃的香,香氣熏染著前來聽經的每一個人,這些人一直擁擠到大殿前的台階上。

身披木棉袈裟的玄奘從佛殿中走出,人們目不轉睛地看著他,原本的好奇變成了低低的驚歎——

“這大唐法師還真是英俊啊。”

“是啊,昨天我都沒覺得,他居然如此年輕……”

“你別瞧他看上去年輕,說不定已經幾百歲了。”

“是啊,真正的高人都是這樣的,要不然,也不會顯得那麼出塵脫俗。”

……

此時玄奘已經站到了金獅子座前,他麵容祥和,清華肅穆,目光中看不見一絲波瀾,浸滿天地的靈氣。一身桔黃色的僧衣襯著他修長的身材,厚重的深紫色袈裟輕輕垂下,在風中舞動。

他站在台上,目光朝台下輕輕一掃,立即便引起了一陣小小的騷動,很多人心裏直納悶,一接觸這清澄如水的目光,為什麼就有了一種五髒六腑都被看透了的感覺呢?

“這法師的眼睛真是奇怪,有一種奇異的光彩。”有人歎服著說道。

“我也這麼覺得,”另一個人附和著說,“好象能看透到人的心裏去。”

“我覺得我的心事都被他給看穿了。”又有一人聲音顫抖地說。

“難怪大王會被他給說服,他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

……

周圍的人都不禁點頭,人們開始認可這一點,也開始認可他的信仰。

玄奘先向這些民眾講解最基本的三法印——

“三法印就是諸法無常、諸法無我和涅槃寂靜。《大智度論》雲:通達無礙者,得佛法印故,通達無礙,如得王印,則無所留難。問曰:何等是佛法印?答曰:佛法印有三種:一者、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法無我;三者、寂滅涅槃。

“這是佛法最基本最重要的教義。佛教允許在謹守三法印的價值與教義上,對其他方麵進行方便性變動、改變、變化,即是不違反三法印,可以用各種方式傳教、修行。凡符合此三原則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間印信,用為證明,故名法印。

“‘諸行無常’是說,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緣聚則有,緣散則無,刹那生滅,前後變異。有為諸法皆是無常,眾生執以為實,認假作真,而起諸妄想,不識‘亙古不變’,仍不免‘刹那生變’。了悟變化無常乃是生命的特征,於一切境,隨遇而安,在悲智雙運中,得見生命之究竟義。

“‘諸法無我’是說,在一切有為無為的諸法中,並無我的實體。世間諸法,無論有為、無為,皆是緣起幻有,並無恒常不變、獨立存在之實體或主宰。世尊殷勤囑咐,應於二六時中觀照‘無我、無我所’。此色身乃四大假合之幻軀,凡我之物皆是為我所用,非我所有。若真有我,何以我之心緒、生死皆非己能掌控?足見‘我’無從主宰‘我所有’,有‘我’即生對立,而我執則為一切眾生之通病,唯有放下我執,方可覓得真我。

“‘涅槃寂靜’是說涅槃的境界,由於認識到法性的無常、無我,非實有、自性空,因而斷絕了執為實有的‘無明’,息諸煩惱,得到寂靜安樂。這是不生不滅,身心俱寂的解脫境界。未入正信者,每以涅槃為死亡,此為嚴重誤解。倘如其所言,則死亡又為另一生命之開端,豈非生死未了?眾生長處輪回之苦,乃是受業力所牽,做不得主。唯有佛陀為究竟涅槃,以其死即不複再生,不生則不滅,打破無始無明,徹見本來麵目。

“那麼,什麼是無明呢?《圓覺經》說:雲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複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世尊在這裏說了幾個比喻:一切眾生本來無此身心境界,但因為錯誤的執著、嚴重的誤會,才導致了虛妄的生生滅滅,輪回不息。這便是無明,它就像裹住明珠的泥土,浮在鏡上的灰塵,是我們恢複本心,成就佛道的唯一障礙……”

太陽漸漸升到了頭頂,穿過大殿的重重阻隔,照在了殿中每一個人的身上。玄奘莊嚴肅穆的臉上就像鍍了一層金。

下麵寂然無聲,連咳嗽的都沒有,所有的人都被法師口中所宣的妙理折服了。

一段經文講完,玄奘照例留出時間來給大家提問。

一個年輕人站起來說:“法師,我們都不太懂佛法,就是想知道,法師為什麼會在死屋裏活下來?”

“是啊,是啊。”其他人也都點頭,眼巴巴地看著玄奘,顯然,這是他們最想知道的。

玄奘道:“所謂死屋的詛咒隻是一個虛幻不實的影子,凡夫的毛病就在於把影子當成是真實的東西,於是妄想執著,最終害了自己。要知道影子就是影子,不管它看上去多麼像真的,它也不是真的。隻有鏡光才是真常不易的妙體。明白了這一點,便會守住自己的本心,任它生生滅滅,而不動其心,自然也就無懼於祭司的詛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