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山澗上的藤橋(文)(1 / 3)

?說是“上屋”,其實也就是位於村中央的一間大草棚,草棚四麵無壁,棚內棚外都擺了宴席,全村人都集中到了這裏,他們取出家中醃製好的肉幹和自製的酒水,帶過來招待遠來的客人。

見玄奘麵對席上的菜肴合掌不食,老人覺得奇怪,玄奘解釋道:“吃三淨肉,乃是漸教所開的例,貧僧皈依大乘佛法,不敢開葷。”

老人不明白什麼是“大乘佛法”,有些茫然。村民們見玄奘不肯吃飯,不禁大為不滿,幾個年輕漢子臉上已現怒色。

般若羯羅擔心出事,小聲對玄奘說道:“師兄,佛製隨方毗尼,有些情況下必須隨順眾生,大開方便之門。何況我們單身在外,又怎能過於固執?”

玄奘道:“殺生可不屬於隨方毗尼的範疇,是決定毗尼,當體即罪,師兄所言,實在是給自己找理由。”

“羯羅不需要找理由,”般若羯羅道,“這是三淨肉,是村民家中事先醃製好的,又不是專為我們殺的。”

“師兄也知,這裏村民大都貧苦,他們醃好的肉是一家的口糧,若我們吃了,他們必然還會再次殺生,否則就沒有飯吃。所以,就算這些肉不是專為我們而殺,這之後的眾生卻是因我們而殺。”

他兩個用梵語小聲討論,那邊村民們也在竊竊私語:

“這兩位大師怎麼了?難道是怪我們招待不周?”

“要不就是嫌我們這裏的肉髒,有的地方的人就是這樣自以為是。”

“可不是?明明會說我們的話,卻偏偏要用我們聽不懂的話嘀咕,誰知他們在說些什麼?”

“看來是嬌慣下的性子……”

“他們瞧不起我們,就讓他們走好了!”

……

般若羯羅見這些討論的聲音越來越大,直到群情激憤,忍不住對玄奘說道:“師兄這也不吃那也不吃,就該呆在家裏,出來亂跑做什麼?”

這時,那位一直看著他們的老者似乎明白了什麼,朝身後擺了擺手,村民的聲音漸漸停歇下來,然後他對玄奘說道:“法師所言大乘佛法,莫非就是大眾部?”

“正是。”玄奘道。

這老人顯然懂得一些佛教知識,回身對村民們說道:“大師並非瞧不起我們,隻不過各人有各人的規矩。大師遠道而來,又替我們村子誦經祈福,咱們理應心存感恩,可不能破了人家的規矩。”

說罷,又朝身後麵一個年輕人說了句什麼,那年輕人飛奔而去,不一會兒回來,端了一盤青稞麵餅來。

“大師,”老人懇切地說道,“我們這荒僻之地,能種出來的東西也就是青稞了,大師若不嫌棄,就隨便吃些吧。”

玄奘心中感動,也知道到此份上,不能再行拒絕,於是合掌稱謝。

般若羯羅也終於鬆了一口氣,心想,去年夏天經過的那個村莊,人數可比這裏多多了,卻沒人懂什麼大眾部佛教,客人不吃肉,就直接趕了出去。而在這個小村落裏,居然碰上了一位了解大眾部佛教又善解人意的老人,實在難得。看來這位大唐法師,果然有佛護佑。

第二天一早,那老人又拿了個包裹來給他們說:“二位師父遠道而來,大夥兒都想做點功德,卻又沒有什麼好東西供養。看你們身上穿得單薄,這兩塊粗氈就拿去禦寒吧。你們別嫌粗陋,這可是我們當地的羊毛織成的,最適合本地氣候。咱們這裏天氣嚴寒,變化劇烈,二位師父可要多多保重啊。”

聽了此言,玄奘心中一陣溫暖,二人接過包裹,謝過好心的村民,繼續牽馬朝前路進發。

山間陰霾密布,大雪一直在他們頭頂紛紛飄灑,人馬踩在兩尺多厚的積雪中,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

“玄奘師兄,”般若羯羅邊走邊呼呼直喘,嘴裏噴出一團團白氣,“你還記得咱們在這山間走了多久了?這雪有沒有停過啊?”

“師兄是說從離開大雪山算起麼?”玄奘苦笑,“總有三四天了吧,這裏的天氣玄奘以前從未見過,雪似乎就沒有停歇下來的時候,不知道這裏有沒有夏天?”

“當然有了,”般若羯羅道,“你忘了我曾來過這裏?就是去年夏天,這地方的夏天可比磔迦國的冬天還涼快呢。”

玄奘不禁笑了起來,天氣冷得刺骨,他們把村民給的粗氈披在身上,用藤條紮住,依然不是太保暖。行走山間,就像是走在沒有邊際的冰窟之中。好在兩人都很年輕,一路說說笑笑,倒也不覺難捱。

又行了兩日,前方隱隱有水聲傳來,順著這聲音往聲,水聲越來越大,直至震耳欲聾。

玄奘勒住馬,回身問道:“師兄,是不是遇空峪到了?”

“正是,”般若羯羅跟上來道,“聽這聲音,前麵定是遇空峪了!”

隨著他們的前行,咆哮的急流變得越來越響,轉過彎,又上了一個斜坡,眼前驀然出現一個巨大的山澗,而在山澗的對麵,赫然是一座高大的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