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質子伽藍(文)(1 / 3)

?國王坐在一旁,一時竟不知該怎麼辦才好,隻得回身對玄奘道:“法師你看……”

玄奘見此情形,不禁有些左右為難。而在他的身旁,般若羯羅也皺緊了眉頭——這三座寺院雖然派別不同,但都是修習大乘佛法的,而自己是上座部僧人,實在不願意到那些大乘寺中住。

正當眾人爭持不下之時,又有一位老僧站起身來,對大家說:“諸位請聽我一言,我沙落迦僧伽藍本是一所上座部佛寺,說起來也算不上什麼名刹,位置也略嫌偏僻,眼下寺院殘舊,又無聖賢可倚,按說不該參與此等爭持。可我寺曆代相傳了幾百年,乃是當年漢天子質子在這裏時所建,因而又名質子伽藍,是座漢寺。玄奘法師從中原來,若能到我們沙落迦寺駐錫,卻也是難得的緣法。”

此言一出,眾皆嘩然,般若羯羅卻似乎想起了什麼似地說道:“原來這位大師是沙落迦寺的啊,弟子早先聽說,迦膩色迦王曾把勢力擴大到蔥嶺以東,並得到漢天子的兒子作人質。他在迦畢拭國建立了一座寺院,作為質子度夏之所。這便是大師所在的沙落迦寺嗎?”

“法師所言甚是,”那老僧道,“迦膩色迦王最終不能解脫自身,但這座質子伽藍卻保存了下來。若非玄奘法師同那位漢王子一樣來自漢地,老衲也不敢開口相邀啊。”

般若羯羅扭頭看了看玄奘,用目光征求他的意見——這迦畢拭國大乘寺院居多,而這個沙落迦寺卻偏偏是上座部佛寺,正合他的意。

玄奘一直在聽他們說話,思緒卻紛紛揚揚,一時難以寧靜。

迦畢試國地處中亞和印度交界處,離中原萬裏之遙,居然會有一位漢朝皇子在這裏修建寺廟,這本身已經很奇怪了,更為重要的是,這座寺院的名字叫“沙落迦”,他知道這是中亞地區的國家對“洛陽”的稱呼,這座距離中原萬裏之遙的寺院居然叫“洛陽寺”!

洛陽是玄奘的故鄉,是他從小生活、學習、成長的地方。可惜,殘酷的戰亂使得那個曾經美麗繁華的東都變成了一座人間地獄。記得當年,年少的他懷抱著淨土寺方丈的骨灰壇,跟隨二哥長捷法師倉皇地逃離那座城市,先是趕往長安,後又輾轉到蜀地,出蜀後又一直顛沛流離,四方遊學……可是,直到他上路取經,也沒能再回故鄉看上一眼。

東都洛陽,你現在怎麼樣了?是否又恢複了往昔的繁華和美麗?

“師兄,師兄,”般若羯羅的幾聲呼喚,將玄奘從濃濃的思鄉思緒中拉了回來,“你在想什麼?”

“沒什麼,”玄奘搖了搖頭,“沙洛迦是我的故鄉,那位大師又說是漢質子所建,實與中原有莫大的緣法。既然如此,我們就到這座寺院去掛單吧。”

國王正沒主意,聽玄奘這麼一說,立即順水推舟地說道:“本王還真沒有想到,玄奘法師是從漢地而來,理應到漢寺駐錫。”

既然國王和法師都發了話,其他僧人自然也沒有什麼可爭執的了,紛紛起身向玄奘和般若羯羅告辭,並請他們有空到各寺講經。

辭別國王從王宮中出來,玄奘與般若羯羅各自上馬,由那位老僧引領著,一路朝遠處的沙洛迦寺而去。

這沙落迦寺座落於布路沙布邏城東的北山下,距離王城約三四十裏遠,有三百多名僧人在此修行。那老僧一邊走,一邊對玄奘和般若羯羅講述了本寺的來曆——

“古時候,這一帶屬於犍陀羅國,大約七百年前,貴霜人來到這裏,開始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王朝,其第三代國王迦膩色迦是一位英武之王,他開疆拓土,武功卓著,使得四鄰臣服,其強盛的勢力一時遍及於蔥嶺以東。諸鄰國由於懼怕,不得不紛紛派遣人質以求平安。這些人質大都是各國王子,其中有一位是從遙遠的漢地來的,沙落迦僧伽藍,便是那位漢質子在此度夏時居住的。”

玄奘對這個關於漢質子的傳說很是驚奇,他自幼熟讀各種文史典籍,卻不記得在中國的文獻中有過類似的記載。事實上,在那些史籍文獻中,隻聽說過公主和親,倒還沒有聽說哪一個統一的王朝往外邦送過質子呢。

按照中原地區史書的體例,對於天子所出諸子是必須列傳的,不管這王子出名與否。比如漢書《文三王傳》記載的是漢文帝的第三子,《景十三王傳》記載的則是漢景帝的第十三子……如此等等,就是這類天子諸子的列傳,何況把皇族之子送往遙遠的異鄉為質,這絕不是一件小事情,除非因為某種特殊情況,史書因諱言而刪削,否則失於記載是絕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