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他不再接話,繼續聽下去——
當時,佛陀已經在中印度得道,他聽說了這件事後,非常憐憫這個國家的百姓,因為他知道,如果任由這件事情繼續下去,這些人必定都會被這惡龍所害。
於是,佛陀來到這個石窟,向瞿波羅龍講說佛法,勸他改邪歸正。
說來也怪,瞿波羅龍一見到佛陀,便感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歡喜和快樂,比報複那個國王還要快樂得多,心中的惡念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立即接受了不殺生戒,不僅不再害人,反而開始護衛眾生。
從那時起,佛陀便經常前來,有時是一個人來,有時是和諸比丘弟子們一起來,他們與瞿波羅龍一起住在石窟內,為他講經說法。
很多年過去了,有一天,佛陀又來到這裏,對瞿波羅龍說:“我即將入滅,以後不會再到這裏來了。”
瞿波羅龍急道:“尊敬的佛陀,請您留下來,接受我的供養吧!我是因為您的慈力,才收斂了惡心。您若離開,我怕我的惡心難以調伏,最終無法成道啊!”
佛陀道:“我可以為你在石壁上留下身影,如果你以後再起惡念,看到我的影子,就像看到我一樣,你的惡念便會消失。在這一賢劫之中,即將降臨的世尊,也會憐憫你,從而也都留下影像。”
佛陀說罷,踴身入石,洞中頓時光明大作,佛影嵌入石內,映現於外,栩栩如生。此後,每當瞿波羅龍起了忿恨之心,見到洞壁上的佛影,邪念就會自然而然地消失。
從那以後,這條龍再也沒有出來給人們降什麼災難。
說到這裏,城主歎道:“這個故事已經很久遠了,也不知那條龍現在還在不在?隻知道佛陀的身影至今還留在洞壁之上,遠望可見,走近卻又不現。據說早些年間,那佛影活靈活現,光彩煥發,諸天神佛都來供養禮拜,佛影甚至能在石中說法。等到我登位的時候,佛影已不是人人都能看得到的。即使能看到,也是影影綽綽,模糊不清。我年輕時,曾帶領一支衛隊前去瞻仰,但是很可惜,我是個無緣之人,未能親眼目睹到佛顏。”
聽了這話,玄奘對這個城主開始信任了,畢竟,作為一個城主,承認自己未能見到佛影,也是需要勇氣的。
他不禁好奇地問道:“那麼,近些年來,還有人見到過佛影嗎?”
“有,不過這樣的人不多,”城主歎息道,“相傳,隻有佛緣深厚的人才能在洞裏看到佛的影子,其它人都隻能抱憾而歸。近兩三年來,由於道路艱險,去的人越來越少,更罕有聽說見到佛影者。”
“若果真如此,玄奘還真的要去禮拜瞻仰一番了。”
城主道:“那裏距此地倒是不遠,隻是法師要去那裏,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這是為何?”
城主道:“那一帶道路荒蕪,無人能識。路上也不安全,經常有盜賊出沒,殺人劫財的事情時有發生。因此,即使是識路之人,也不敢冒險引路前去。”
玄奘沒有把這些危險放在眼裏,對於一個一心向佛的求法僧來說,能夠如此活靈活現地看到佛祖的形象,無疑是一件夢寐以求的事情。至於城主所說的危險,早被他自動忽略了。
然而,當玄奘把要去佛影窟參拜的決定告訴弟子圓覺和來自迦畢拭國的使者阿提伐摩時,卻遭到了他們的一致反對。
“師父還是不要去那裏吧,”圓覺勸說道,“弟子聽說,那條道異常荒僻,又多強盜,很不太平啊。”
“是啊法師,”阿提伐摩也勸道,“佛陀寂滅已有千年,佛影早變成了一個傳說。近些年來,去那裏禮拜的人少之又少,就是有去的,也很少有人能平安歸來;就算有回來的,也是垂頭喪氣、無功而返的多。可以說,那裏早已經無人問津了。”
玄奘搖了搖頭:“就算是無功而返,也好歹是有去有回,怎麼能說無人問津呢?”
圓覺在一旁急道:“師父啊,我們走了這幾日,關於佛陀降伏惡龍的故事聽到了不少,卻從未聽當地人說起過佛影之事,說不定,那真的隻是個傳說呢。”
“你講的是‘說不定’,”玄奘笑道,“可這裏的城主說得很慎重,說書人也數次提到過此事。如來真身之影,億劫難逢,玄奘既然到了這裏,焉能空過?不管是不是傳說,總該前去巡訪一番才是。”
“可是法師,您走了那麼遠的路,不就是為了求法嗎?”阿提伐摩勸說道,“為什麼要節外生枝呢?依弟子之見,法師還是趕緊到犍陀邏國去,找個有聖賢的寺院,拜師習經才是正經。待法師安頓下來後,弟子也可早些回迦畢拭國,向大王交旨。又何必冒那麼大的風險去看一個影子?那裏如此偏僻,且不說有盜賊,萬一不小心再撞上個旃荼羅,豈不晦氣得很?”
“正是啊師父,”圓覺也在一旁敲邊鼓,“我哥哥在犍陀羅修行,他熟悉這一帶的聖跡,我們不如先到他那裏去吧,他可以帶師父看很多聖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