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方麵的事情玄奘也不想去深究了,他隻問道:“那座佛塔現在還在嗎?”
“自然還在,”僧伽耶舍長老道,“相傳,迦濕彌羅國是由藥叉神守護的,封存經典的佛塔也得到了它們的保護。為了不讓外道竊取和損壞千辛萬苦完成的經論,國王又規定,如果有人想要學習,就必須在那座塔中受業。”
這個典故玄奘當然知道,若非如此,世親菩薩也不用費盡心機扮作瘋子,來此偷學佛法了。
從這個角度看,這第四次佛典集結確實讓迦濕彌羅完成了印度佛教史上的一次壯舉,卻也讓當地陷入了一種保守自閉的風氣中。難怪當月氏、安息、康居等西域諸國的高僧紛紛前往中原譯經傳道時,號稱佛教鼎盛之地的迦濕彌羅國竟無一人東行弘法。
玄奘還知道,迦濕彌羅一向以信奉小乘佛教著稱,但自魏晉以來,所傳經典中便開始包含一些大乘佛教的內容,並且在態度上逐漸開放——十六國時期的著名高僧佛圖澄來中原前就曾在迦濕彌羅修學佛法;一代高僧鳩摩羅什也曾在此師從盤頭達多法師研習小乘經典。後來,什公回到龜茲,反而宣揚起了大乘佛法,盤頭達多得知後,不顧年高體弱,長途跋涉前往龜茲會見鳩摩羅什,聆聽大乘教義,最終轉信大乘佛教。
見玄奘若有所思,不再提問,僧伽耶舍長老接著說道:“這些都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如今迦濕彌羅的佛教早已不如當年那般興盛了。”
玄奘歎道:“整個北印度地區,佛法都呈衰微之態。相比之下,迦濕彌羅已經算不錯了。隻是它轄下的那些小國,在信仰上卻有些混亂不堪。大師知道這是什麼緣故嗎?”
僧伽耶舍苦笑一聲,反問道:“法師聽說過訖利多種嗎?”
玄奘茫然搖頭。
僧伽耶舍道:“當年,末田底迦羅漢取得這片土地後,運用巨大神力,建立了五百座佛寺。又從其它各國買來許多奴隸,充作仆役,服侍僧眾。末田底迦羅漢涅槃以後,這些賤民便自立君王,開始統治這個國家。鄰近各國鄙視他們出身卑賤,都不與他們交往通婚,稱呼他們為‘訖利多’,意思是‘買得’。”
玄奘點了點頭,像這種賤民為王的事情在中原也是有的,特別是在南北朝時期,時有從奴隸到皇帝的瘋狂大逆轉發生。身為中原人,他已經見多不怪了。相比之下,印度人的等級觀念更強一些,在這方麵自然也就更大驚小怪一些。
“後來呢?”他問。
“後來,阿育王攻占了這個國家,殺掉訖利多王,將這個國家施舍給僧眾;再後來,迦膩色迦王在此結集經典,又施舍了一次。直到迦膩色迦王去世以後,訖利多種才再度自稱為王,驅逐佛僧,毀壞佛法。”
玄奘覺得奇怪:“他們做他們的王,為何要毀壞佛法?佛門與他們有仇嗎?”
“也算有仇吧,”僧伽耶舍長老道,“畢竟前兩個聖王都是打著佛門的名義討伐他們的。”
玄奘一時有些無語。聖王討伐訖利多種,要麼是出於征服的目的,要麼是出於對賤民為王的事情看不慣,這關佛門什麼事?何以要打佛門的旗號?
僧伽耶舍接著說道:“再後來,睹貨邏國的呬摩呾羅王,在如來涅槃後的第六百年繼承王業,一心修習佛果。聽說訖利多人毀滅佛法之事,便召集國內勇士三千,扮成商賈,攜帶大量珍寶,暗中夾藏兵器,來到了這個國家。該國國王把他們當作貴賓來接待。呬摩呾羅王在偽裝的商人之中,再次精選了五百人,袖內各藏利刃,帶著貴重珠寶上殿麵君,說要親自將寶物獻給訖利多王。
“當時,呬摩呾羅王脫掉帽子,奔趨寶座,訖利多王於驚慌失措中被斬首。呬摩呾羅王通令臣民道:‘我是睹貨邏國的呬摩呾羅王,惱怒這些賤民公然施行暴政,所以今日來此誅殺有罪之人。但是你們這些平民百姓,並無罪過。’接著又將該國的輔佐大臣,全部遷往國外。
“平定此國以後,呬摩呾羅王隨即召集佛僧,建造佛寺,國內百姓安居樂業,生活猶如以往一般,並未受到多大影響。離開前,他又在該國西門之外,朝東跪下禮敬,將此國施舍給眾僧。”
又是將此國施舍給眾僧!阿育王施舍了一次,迦膩色迦王施舍了一次,呬摩呾羅王又施舍了一次。看來這迦濕彌羅還真的與佛有緣。
隻是,為什麼總有一種佛門被人利用了的感覺?
“那麼其他訖利多種呢?”玄奘皺著眉頭問道。
僧伽耶舍長老長歎一聲道:“訖利多種由於佛教僧人的緣故而被屢次毀滅宗祀,所以世世代代積累仇恨,嫉恨佛法。”
玄奘忍不住道:“這關佛僧什麼事?明明是那些為王者瞧不起訖利多種,找個理由征伐罷了!佛門可是一向講究眾生平等,又反對戰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