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吠陀》的世界(文)(2 / 3)

說到底,就是三條: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摩奴法典》中也提到過這三條。

“吠陀天啟”就是說,吠陀的思想都是由梵天親口啟示給人類的,是不可以隨意改變的;

“祭祀萬能”顧名思義,是說宗教的最高與最終形式,就是祭祀。婆羅門教有很多不同的宗派,主祭不同的神明。每一個宗派都極其重視祭祀,他們認為,隻有祭祀才可以討得大神的歡心,從而達到各種不同的目的;

“婆羅門至上”就更好理解了,婆羅門的地位淩駕於其它種姓之上不可動搖,當然,這也是梵天的意誌。

婆羅門壟斷了對《吠陀》的解釋權,他們將最高之神稱為“梵主”,即婆羅門主;祭神者稱為“梵誌”,即婆羅門種姓,宣揚神為人之本性,人為神之體現,因而人與神共一梵體。

就著那些閃亮的銀匙燈,玄奘饒有興味地一路讀了下去——

大梵天是有名字的,他叫婆羅賀摩,是創造一切的本源,即創造之神。

《吠陀》中說,梵天出自“金胎”,即梵卵,他把卵殼分成兩片,在上為天,在下為地,一直擴展為宇宙。

“這不就像盤古開天辟地一樣嗎?”玄奘心中暗想。

三國時,徐整的《三五曆紀》中說:“天地混飩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與這裏關於梵天的描寫是多麼的相似啊!果然,偉大的文明之間總有些共通之處。

不過也有人說,梵天是至高存在“梵”和陰性能量“自性”或“幻象”的兒子。

在宇宙創造之時,梵天創造了十一位生主,據說是人類的祖先,摩奴就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他還創造了七位聖哲,共同協助宇宙的創造。

由於他所創造的生主和聖哲都是從他的精神而非肉體生出來的,因此他們又被稱為“心之子”。

《吠陀》裏麵當然少不了提到種姓思想,且講出了具體的原因,書中說,梵天用口創造了婆羅門,用手創造了刹地利,用膝創造了吠舍,用足創造了首陀羅。因而各個種姓是天生的不平等。所以,一個首陀羅罵了婆羅門,就要遭受割舌的懲罰;而一個婆羅門殺死一個首陀羅,卻隻需要賠些錢了事。

種姓製度已經滲入到印度人的骨子裏,各種姓的人在地位上涇渭分明,即使是最低等的人,也不覺得由婆羅門來掌握教權,壟斷知識有什麼不合理之處,就像商隊中的那些首陀羅,他們平靜地幹著粗活,平靜地去馬棚睡覺,臉上絲毫看不出有什麼委屈和不滿。

玄奘迅速將這一頁翻過,看這種涉及種姓的東西總會令他產生一種沉重的感覺,還是看梵天與諸神的故事比較有趣——

梵天的坐騎是孔雀,天生就能夠分離牛奶和水,喻示著每個人都要能夠學會分辨善惡,繼而揚善棄惡。

梵天雖然是創造之神,卻並不常常介入諸神的事務,而且也更少涉入生死大事。因此又有一個遍入天神毗濕奴,專司保護梵天創造的東西,即保護之神;

此外,還有一個大自在天濕婆,主抓破壞,即毀滅之神。

這三大主神作為生發者、維持者與融化者,分別代表了宇宙的創造、維持和毀滅三個過程。

玄奘對那個濕婆大神尤其感興趣,《吠陀》中說,他是死亡和時間的化身,頭戴骷髏做成的花環,由魔鬼和邪惡精靈陪伴左右。梵天創造了他,但最後卻控製不了他,以至於讓他斬掉了自己的一個頭。梵天又被稱為“四麵佛”,但其實他原本有五個頭,後來之所以隻剩下了四個,就是因為第五個頭被濕婆砍掉了。

在玄奘看來,這個喜歡破壞的家夥應該是一個惡神才對,誰會喜歡一個破壞者呢?可偏偏印度人主供濕婆大神的最多,包括他借宿的這所天祠。看那些教徒們畢恭畢敬的樣子,他就覺得這真是一件很奇怪的現象。

為什麼要供奉一個破壞者?難道是因為他很厲害?

玄奘百思不得其解。

關於濕婆砍掉梵天頭的典故,玄奘就曾不止一次地聽一些當地人繪聲繪色地說起此事。他們說法各異,然而令玄奘倍感驚異的是,多數人從感情上站在了濕婆這一邊。

一種說法是,有一天,毗濕奴問梵天,誰是創造宇宙的至高無上的創造者?梵天回答說:“我是創造宇宙的至高無上的創造者,所以,毗濕奴你也應該崇拜我。”梵天的話令濕婆大怒,因為濕婆認為他才是創造宇宙的至高無上的創造者,於是,憤怒的濕婆砍掉了梵天的第五個頭。

還有一種說法是,梵天創造了智慧女神辯才天,辯才天應該算是他的女兒,但梵天卻又娶了辯才天,有違倫理,故而他的一顆頭被濕婆給砍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