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練達寧弦外有音(1 / 3)

練達寧正要說,兩個丫環進來,一人端著茶盤,上麵是一壺剛煮好的茶,另一人端著一個漆盤,上麵是兩個青藍透明的瓷杯。

“老爺公子請喝茶。”領頭那個丫環笑著說。

況且急忙欠身致意,為人處世就是這樣,寧對主人禮疏,決不怠慢下人,下人往往是主人的臉麵。

唐代宗時,他派出去的宮女宦官到各大臣武將,甚至外戚家傳旨,回來後,代宗總要問都得了什麼禮物,如果禮物少了,他就大怒,覺得此人不把自己放在眼裏。如果禮物豐厚,他就大喜。

有一些窮嬪妃,實在拿不出像樣的禮物,隻好將皇上賞賜給自己的物件,再賞這些要命的使節。

代宗做得雖然有點過分,也有他的道理。你如果當著一個人的麵踢打他養的貓狗,他肯定不高興。打狗看主人嘛。

見況且知書達理,練達寧頗為高興,說了一句:“你坐著就是,不用多禮。”

說到茶,隻是在唐朝才逐漸被人們所飲用,早先一直是做藥材,有一些藥劑就講明要先煮茶湯,然後送下藥丸。

茶的日常飲用,是由禪僧發明的,他們發現茶葉具有提神醒腦作用,可以用來在坐禪時解除困意。

唐朝士大夫多數信佛,跟禪僧們彼此往來頻繁,也就學會了飲茶。

不過那時候的茶必須得煮著喝,沒法用滾水泡著喝。品茶名家們慢慢鑒定出許多好的茶葉品種,研究出茶爐、茶壺、煮茶用的水跟炭火等一係列考究至極的飲茶方式,形成了茶藝即茶道。

唐人陸羽的《茶經》極盡繪聲繪色之能,把煮茶的工藝描繪成如同書法繪畫一般的藝術,成為茶道的開山鼻祖。

茶壺也是精美的瓷器,容量隻有一茶杯大小,茶盞更是小如酒盅,可是一盞茶喝下去,卻滿口生津,舌底不住有甜津滋生,身體也瞬間似乎被茶香浸透了。

飲茶的習慣,在五代時得到發揚光大,傳播到了民間。

中原普遍飲茶形成風氣後,塞外的遊牧民族也開始引進,不但學會了喝茶,而且喝上了癮。

因為遊牧民族是肉食族,對蔬菜從不問津,每日裏除了牛羊肉就是奶製品,當然其他飛禽走獸的肉也都在食譜上。肉食多了,消化就是個問題,而茶葉最解油膩,通腸胃,提精神,幾碗滾燙的茶水喝下去,就覺得遍體舒坦,飄飄欲仙。

中原朝廷由此發現了一條財路,向塞外輸出茶葉,慢慢茶葉就成了國庫的大宗買賣之一。堪與茶葉相比的隻有綢緞布匹與鐵器。

遊牧民族引進茶葉布匹,輸出馬匹,由此形成了曆史悠久的茶馬古道。

明朝初,茶葉還是煮著喝,慢慢炒茶工藝提高,出現一些可以用滾水泡著喝的茶,稱為點茶,意思是說用滾水一點就能喝。這跟速溶咖啡的發明有的一拚。

說到點茶,《金瓶梅》裏有所描述,書中人物飲茶,沒有煮茶的,基本都是點茶,甚至直接把茶葉嚼著吃。

不過考究的人,還是用爐具耐心煮茶喝。

用今天的話講,哥不是飲茶,哥飲的是一門藝術。

“好茶。”況且脫口讚道。

“那是,夫人的茶藝可是比我審案的功夫高明多了。”練達寧頗為得意地說。

“是師母親手煮的?這怎麼敢當。”況且麵現惶恐,十成十裝出來的。

“她聽說你會品茶,才肯親手給你煮,我平日裏想喝,也不是隨時都能喝得到,怎麼樣,不比陳老夫子的茶藝差吧?”

況且心中一凜,他在陳慕沙府中品茶的事,練達寧如何得知?當時可是隻有陳慕沙的一個大弟子在旁。難道……他有些不敢想下去了。

“茶葉不一樣,可是茶藝都是絕頂境界。”他笑著說道,心裏卻充滿詭異的問號。

練達寧嘿嘿一笑,似乎看破了他的心事,卻把話題拉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