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談笑間危機再現(2 / 2)

“還保密啊,幹嘛不告訴我?”況且苦笑問道。

“這有什麼不能告訴你的,隻是跟你沒關係。你要是特別想知道,我就告訴你,是英國公府的公爵夫人辦的。不然我哪有閑工夫,跑這兒來湊這熱鬧。”

“既然是公爵夫人舉辦的,主人怎麼還不出場?”

“人家是公爵夫人嘛,總要端點架子,別急,她這會也快到了,我就是等著見她一麵,算是給她個麵子,然後就回去了。”

況且默然,這事愈發大發了。

英國公他知道,是朱棣手下第一猛將、謀將,也是朱棣手下唯一有帥才的將領張玉,相當於朱元璋手下的徐達。

燕軍初起,張玉居功至偉,可惜未能得竟全功,在一次與官軍的大型戰役後,朱棣陷身敵後,燕軍衝出合圍後找不到主子了。

張玉就率領親兵衛隊殺入重重官軍中,想要救出朱棣。結果朱棣從別的道路脫困而出,張玉卻陷歿在戰陣中。

朱棣得知張玉的死訊後,痛哭不已,三軍發喪,然後退兵回到北平。

朱棣一生一共哭過兩次,第一次就是哭張玉,第二次則是他的心腹智囊道衍和尚——俗名姚廣孝——去世。

不過朱棣哭張玉那是真心悲痛,哭道衍就如劉邦哭韓信了,且喜且悲。喜的是最後一塊心病總算消除了,悲的是道衍輔佐他成就帝業功莫大焉。

沒有韓信則無劉邦的帝業,同理,沒有道衍,朱棣連造反都不會,遑論帝王霸業了。然而等兩人登上帝位後,昔日最大的功臣也就成了埋藏心腹的禍患。所以對他們的死既是真心的喜,也是真心的悲。

朱棣稱帝後,大封文武功臣,武臣以張玉居首,追贈英國公,諡號忠顯,仁宗朝時又加封河間王。這就是明朝的生公死王的典製,凡是國公,死後都加一級,諡封王號。文臣則以道衍為首,拜資善大夫,太子少師,死後追贈英國公,仁宗朝又加封王爵。

道衍這個太子少師可是真材實料,明朝的東宮三種官爵太子太保、太子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少師、太子太傅、太子少傅,都是作為大臣加官晉爵用的,跟東宮一個銅板的關係都沒有。隻有道衍是真正的專官,成為太子的師傅,當時的太子也就是仁宗。所以朱棣也把這個當作給予道衍的特殊榮耀,在上朝時,稱呼道衍為少師而不稱呼他的名字。

張玉的兒子張輔也一直跟在朱棣身邊,立下不少功勞,先封伯、後封侯,最後封為英國公。他的妹妹是朱棣的妃子,所以也屬於外戚。

永樂年間,朱棣一共發起兩大戰役,一是北掃漠北,打擊蒙人的殘餘勢力。雖說是殘餘,戰鬥力依然強悍,洪武年間,名將徐達率精兵四萬深入蒙古大漠,結果全軍覆沒。朱棣稱帝後不久,也派手下第一悍將丘福率精兵討伐,結果這次死的更幹淨,連丘福都沒能逃回來。朱棣七平漠北就是要除掉這一心腹之患。

同時交趾因改土為流發生叛亂,朱棣又先後五次派兵討伐交趾,也就是現在的越南。這五次派兵都是張輔掛帥,朱棣手下實在沒有方麵大將了。

所謂方麵大將就是可以率軍獨當一麵的帥才,這種人才一向短缺,劉邦時,也隻有韓信是真正的帥才,為劉邦打下大半個江山。其餘就是彭越、英布。周勃、樊噲、灌嬰等人都隻能是猛將、良將,卻不具帥才,不是跟著韓信撈軍功,就是跟著劉邦熬資曆。劉邦自然也不是合格的帥才,隻是實在沒辦法,良將易得,一帥難求,說不得隻好赤膊上陣,他屢戰屢敗,就是這個原因。韓信說劉邦將兵不能超過十萬,那算是誇他了。

朱元璋自從跟陳友諒在鄱陽湖一場激戰後,也沒再帶兵打過仗,不過前有徐達,後有藍玉,都是百年不出的帥才,這才能掃平群雄,定鼎金陵。

到了朱棣這兒就更可憐了,隻有一個真正的帥才張玉,可惜死得太早了。朱棣派手下第一名將丘福率精兵數萬討伐蒙古大漠,也是無奈之舉,卻隻得到一個隻輪不反的結局,此後他也隻能親自掛帥出征了。

在無人可用的情況下,朱棣把對付交趾的任務,交給了自己最信任的小舅子張輔。

張輔率大軍踏足交趾所向披靡每戰必勝,但平穩之後不久就會發生新的叛亂,折騰來折騰去成了無解的難題。大明官軍不可能長期駐紮交趾,留下看守的兵馬又不足以震懾當地人,所以宣宗時,斷然決定放棄交趾,令其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