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也是怪,要談什麼隱秘事,都不讓咱們聽,好稀罕似的。”蕭妮兒噘著嘴嘟囔到。
“方丈室內是不許女人進去的,這是規矩。”周鼎成解釋道。
“什麼破規矩,難怪他們都找不到老婆。”蕭妮兒氣哼哼的說。
周鼎成哈哈笑起來,和尚找不到老婆,跟方丈室的規定有哪門子關係?
蕭妮兒對和尚很陌生,她的家鄉無佛無道也無儒,根本沒有這三道的概念,隻是後來聽說和尚都不娶妻,還納悶著呢,現在總算找到原因了。
其實明初時,和尚道士娶妻生子的並不少見,酒肉也都不忌,完全跟俗人差不多。經過元末戰亂,叢林規矩廢弛,和尚道士也都自由起來,後來兩派都有大德高僧整治規矩,逐步恢複教義教規,到了嘉靖年間,法度重興。
況且被領進小小的方丈室內,這裏真不愧稱作方丈,的確隻有方丈之地。地上也隻有兩個蒲團,一個矮幾,其中一個蒲團顏色灰暗,已經看不出原本的顏色,矮幾跟另一個蒲團倒是新的,估計是特意為他來才準備的,平時這位大師在室內隻有一張蒲團打坐,連張床都沒有。
兩人隔著矮幾坐好,那個小沙彌捧來一壺茶,立刻退了出去,把門關好。
“大師可有要事交待弟子?”況且等不及,先發問道。
“並不是我有事,而是令尊走前,留下一封信,放在我這裏,叫你來主要是轉交這封信。”天佑方丈淡淡說著,從袖口取出一封未曾拆封的信件。
況且急忙改坐姿為跪坐式,雙手接過信,然後兩手顫抖著,半天才拆開。他不知道父親為何要給他留下信件,也不知道上麵寫的都是什麼,但把信件存放這裏,而不是讓劉媽他們轉交,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事。
況且拆開信封,展開信紙,信果然是況鍾的親筆。信中先是告訴他因為事出非常,他和況毓必須馬上遷到別的地方,安全問題不用擔心,以後相見有日,也不必懸念。
以下寫的東西卻讓況且的心揪緊了。況鍾的意思是,他早已想好,讓況且出去鍛煉一番,經曆了人間世事,回來之後便向兒子揭開況家的家世之謎。
原來況家原本姓祝,不姓況,況這個姓還是在永樂初年逃難時,由一位占卦大師幫助改的,說他們家無論到何處,依水而居,就可避大難。故建議改姓為帶水字旁的況。至於為什麼要逃難,況鍾也不甚清楚,代代相傳的理由是:當時的祖先是追隨建文帝出走的一位禦醫,而且還是大儒方孝孺的弟子,因這兩種關係,被打入逆案,成祖誓欲追殺而後快。
況且的名字也是這樣來的,他這一輩行允字,他出生時父親給他取名“允明”。
祝、允明?
況且的腦子嗡的一聲差不多是炸開了!
難道我就是明朝中期四大才子之一、跟唐伯虎、文征明、周文賓齊名的那個祝枝山?!況且萬沒想到,自己一個穿越居然得到了祝允明的身份。
我是祝允明,祝允明就是我?他還是感覺有些難以置信。
他接著向下看,除了名外,父親還給他起了字“枝山”,因為他生來腳就有六指,所以才取這個字,按照相學上講,手腳有六指的都屬多才多藝之人。
祝枝山,不會錯了,名和字都對上了。他心頭一陣狂喜。
隻是接下來,卻讓他略感遺憾,父親在信上再三交代他,此事絕不可以讓外人知道,他還得繼續用況且這個名字,除非有一天祖上的事平反了,或者得到皇上的大赦,無人再追究此案,他才能光明正大地亮出自己真正的身份。
隨後就是一些囑咐,告訴他凡事要聽從天佑大師的安排,萬不可自作主張,要繼續好好讀書,爭取考得好的功名,將來爭取憑自己的力量消除此案、光宗耀祖。
況且心頭一陣激蕩,真是知子莫如父啊,他心裏正是這樣想的,要憑自己的力量徹底把此案消除,以後家人再也不必四處逃亡,再也不必提心吊膽地過日子,現在又加上一條,還要能在世人麵前挑明自己的真實身世,恢複自己的真實姓名。
或許況鍾臨行匆匆,沒有寫太多,但這些已經足夠了。況且心底最大的謎團被揭開了,雖然還不夠完全徹底,還有很多細節沒有弄清楚。
比如說,當年在建文帝身邊的祖先官居何職?後來結果如何?傳言建文帝的後人和祝家是何關係?等等等等。
“大師對弟子的家世也有了解吧?”況且看過信後,又恭恭敬敬地請教天佑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