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馬歇爾與馬上比武(1 / 2)

公元1180年某天日落時分,馬恩河畔藍格尼城郊野,橫七豎八盡是死屍,血染大地,傷者的呼喊與呻吟響徹雲霄。是不是法國軍隊和來犯者打了一場慘烈戰爭?不是。雖然這裏確實有人打過仗,但是死在這裏或身負重傷的人不是為國捐軀,而是目的在競技。因為馬恩河畔藍格尼城剛剛舉行過中古時代最鋪張浪費、場麵驚人的娛樂:馬上比武大會。比武之日,超過3000名全副武裝的騎士,排成陣勢,策馬奔馳,互相攻擊。根據當時的一篇報道,如果身曆其境,“你會看到長矛交擊、碰撞發出的聲音震耳欲聾,地上布滿斷矛折戈。四處田野,一片喧鬧,人聲鼎沸。”這是一場“無所不用其極”,或如我們現在所說“沒有規條約束”的馬上比武大賽。

曆代教皇聞悉人類這樣進行滅絕人性、肆意殺戮的比武,都發言反對這種“值得詛咒和不幸的”消遣。教會發言人運用毫不容情的辭句譴責馬上比武大會,因為每一次比武必然會引致大屠殺,有許多優秀騎士會無緣無故變成終身殘廢,甚至被殺,而當時十字軍正需人打仗,馬上比武實在是有背天道的行為。教會也非難比武大會所引起的淫亂放縱行為,最後還以開除教籍嚇阻有意參加比武大會的人,甚至拒絕為比武致死騎士舉行宗教殯葬儀式。

但是教會的勸說並不能讓比武停止,沒有人能阻止此事。

在比武大會上“雙方”廝殺,每方由富家巨宦子弟,組織率領大批騎士互爭雄長的場麵,的確是太吸引人了。此外,這種殘忍遊戲也為真正作戰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訓練。一位曆史學家說,“不曾接受馬上比武磨煉的騎士,不可能在戰場上耀武揚威。他必須親眼見過自己流血,嚐過牙齒被人砸碎的滋味。”還有,參加大規模馬上比武,也是中古時代年輕人出人頭地的少數方法之一。開始時他大概當一個現役騎士的隨侍,負責洗馬、看管盔甲武器,跟隨主人參加比武大會和戰爭。比武大會本身往往也包括侍從人員之間的較量。後來隨侍可能逐漸升為遊俠騎士。所謂遊俠騎士是到各地參加比武大會的騎士,向比武任何一方傳授武藝和謀略,一朝獲得賞識重用,要謀取財富和名譽就易如探囊取物。

比武大會據說發源於法國,至11世紀在法國生活中根深蒂固。這種運動迅速傳到別的國家,尤其是英國,以比武大會慶祝喜慶、加冕和慶祝節日,成為當時風尚。大部分比武是地方性的,規模相當小,參加者均為本地騎士,但也有少數是國際比武賽事,由各國騎士到來參加。賭注可能很大,戰敗者如果隻輸掉馬匹盔甲,已經算是幸運了,如果被人活捉,對方要求的贖金數目就可能非常巨大。

一旦下了挑戰書,定下比武的時間和地點,備戰工作就會緊張地進行起來。通報人快馬加鞭,在各處城堡和市鎮間穿梭往來,宣揚比武大會。數以千計的人向比武地點蜂擁而來,有的要親睹罕有的壯觀場麵,有的前往謀取這種那種利益。為貴婦和其他特權階級而蓋的看台以三角旗和掛毯裝飾(雖然比武一旦開始,騎士有時會因戰略需要絕塵而去,不見影蹤,彼此動不動就在曠野裏追逐好幾裏路)。騎士在嘹亮的喇叭聲中,和更多的紋章旌旗簇擁揮舞之下,進入比武場。貴婦淑女慣常用金色或銀色彩繩牽引她們寵愛的騎士入場,並把一件私人物品,譬如手絹或戒指等饋贈給騎士,然後再退回看台,落座後觀看比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