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4年,離希羅多德撰寫《曆史》已過去了2000多年,一輪新的嚐試開始了。英國梵文學家、比較語言學家威廉·瓊斯倡導成立了“孟加拉亞洲學會”,對印度存在的大量古代梵文古籍進行翻譯和研究,“吠陀學”由此誕生。瓊斯對包括古梵文在內的東方語言有很深的造詣,在對《薄伽梵歌》、《吠陀》等文獻和西方古文字進行對比研究之後,瓊斯宣布這些遠隔千山萬水的居民使用的語言文字之間有著“姑表之親”的淵源關係,這激起了許多西方學者對古印度文明研究的熱情。
1806年,33歲的英國愛丁堡大學曆史教授詹姆斯·穆勒喜得貴子(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功利主義思想家約翰·穆勒),不過此時詹姆斯·穆勒並沒有因喜悅而忘乎所以,他開始了一項艱苦的工作——撰寫《不列顛印度史》。11年之後,這部凝聚著他心血的3卷本著作出版了。在這部巨著中,穆勒指出古印度文明的源頭可上溯到約公元前1500年的吠陀時期,這種觀點被西方學者普遍接受。但有不少西方學者怎麼也擺脫不了“西方中心”的思想,他們提出了古印度文明外來論。1922年出版的《劍橋印度史》就明白地寫道:“史前印度沒有什麼值得人們注意的考古發現,……南印度並不存在銅器時代,這一事實證明,當雅利安人攜帶銅器進入印度時,本地居民還基本上處於石器時代。”
由穆勒明確提出的古代印度文明始於吠陀時代的觀點是當時這一領域研究的一個重大成果。因為希羅多德稱印度河流域以東已經沒有其他國家,這顯然是錯誤的。吠陀文明早在希羅多德生活年代之前1000年就已興起,並興旺於恒河流域。因此,盡管許多印度民族主義學者堅決反對古印度文明外來說,但仍同意穆勒的古印度文明發端觀點。一百多年間,這種觀點一直占據著權威的位置。
然而神秘的印度又一次向人們隱藏了自己的真麵目,以恒河流域為中心的婆羅門教印度教文明是以印度河命名的次大陸文明之始,這一名稱上的矛盾是否暗喻著一種錯誤?當20世紀20年代人們把目光從恒河移向印度河的時候,世界才明白:所謂的權威觀點原來卻是一個百年之誤!
發現“死亡之丘”
印度河的上遊有五條大河,它們像五個指頭並列於旁遮普平原上,這裏土壤鬆軟,原是一片富庶的土地,但由於過度開發,氣候幹熱,植被稀少,放眼望去,滿目蒼涼。當五條河流終於合而為一之後,便奔騰而下,直貫入海。印度河及其支流年複一年定期泛濫,把過去的一切都掩埋在洪水帶來的泥土之下。
在今日巴基斯坦城市拉合爾西南不到200公裏處,有一個叫哈拉巴的地方。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這裏的居民發現隻要從鬆軟的浮土上挖下去一點,就能找到一塊塊規則的長方形“石塊”,用來建築房屋真是再合適不過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挖掘這種免費建築材料的行列。
隨著開挖範圍的擴大,有人察覺這裏是一個過去居民區的遺址,那些“石塊”是用火燒製成的泥磚。1826年,英國探險家查理·馬森在沿印度河探險時來到這裏,當他看到那些殘牆斷壁時,立刻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座已經死去的古城,並猜想這可能是古羅馬曆史學家曾經提到的東方之城桑加拉。然而他的想法並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