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修煉篇:因果四訓(12)(1 / 3)

很多年輕人都讀過《基督山伯爵》這本書。這本小說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基督山伯爵年輕、英俊、富有,並有一位美麗的未婚妻,卻被三個朋友陷害,失去了一切,並被關入了死牢,一個永遠沒有人能出來的死牢。他恨死了那三個了害他的朋友,也充滿了絕望。

在死牢中,他遇見一個牧師,那老人給了他一張藏寶圖,並告訴他逃走的方法。他很興奮,並發誓一旦能走出死牢,一定要向那三個朋友報仇。他逃走的前一晚,也是那老牧師即將死去的那晚,老牧師握著他的手說:“孩子,報仇是上帝的事,拿那些錢去做些好事吧!”

基督山伯爵奇跡般地逃出了死牢,找到了寶藏,並依計劃向那三個害他的人報複。《基督山伯爵》基本上講的就是他複仇的三個仇人下場很淒慘。他的未婚妻那時已嫁給三個仇人之一,最後拒絕回到他的身邊,並對他說:“你這樣做,究竟得到了什麼?”

也許在主人公基督山伯爵的意識中,成功就是將對手打敗。但是在小說末尾,他並沒有成功的喜悅,反而有些空虛,有些悔恨。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往往會犯與基督山同樣一個致命的對手思維:總是詛咒對手,或總是慶幸自己沒遇到可怕的對手,更有甚者因為自己遇到對手而失魂落魄。在競爭強烈的今天,許多人總抱著“對手就是敵人”的負麵思維,而致敵手於死地。因為大部分的人一陷身於爭鬥的漩渦,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來,一方麵為了麵子,一方麵為了利益,因此一得了“理”,便不饒人,非逼得對方鳴金收兵或豎白旗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饒人”雖然讓你吹著勝利的號角,但這卻也是下次爭鬥的前奏。“戰敗”的對方也有一種麵子和利益之爭,他當然要“討”回來。有這種思維傾向的人,一旦自己在法理上占了上風,更是得理不饒人。

“得理不饒人”是你的權利,但是如果你得理不饒人,讓對方走投無路,有可能激起對方“求生”的意誌,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擇手段,這對你自己將造成傷害,好比老鼠關在房間內,不讓其逃出,老鼠為了求生,將咬壞你家中的器物。放他一條生路,他“逃命”要緊,便不會對你造成傷害。

在大人物眼裏,敵人和朋友都不是絕對的。他們認為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或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所以他們總是從利弊得失的角度來考慮問題。除非他認為打擊敵人會更有利,否則寧可化敵為友。

林肯說:消滅敵人的最好方法是把他變成朋友。這確實是一種做大事的理念。這也許有些不可思議,但的確是擊敗對手的好建議。很多年輕人缺乏理智處理問題的觀念,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成為引發激烈衝突的導火線。雖然不是每一個都會引發暴力衝突,但怨恨種下了,關係自然就冷了。成功者一般不會因為憤怒而對敵人采取激烈手段。如有必要,甚至能寬恕最危險的敵人。

清太祖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時,敵方派刺客來謀殺他,險些得手。但努力哈赤故意說:“這個人是條好漢,大概是窮急了,來偷牛的。”然後將此人放了。這件事傳出後,不少豪傑之士從四麵八方趕來投奔他。他的實力大增,很快獲得了戰爭的勝利。

在競爭強烈的今天,大家都有自己的對手,往往矛盾太過尖銳對自己不利。不妨紳士一點、優雅一點,上前擁抱你的對手,與他“化敵為友”。

當然,學會“愛”你的對手,這是件很難做到的事,因為絕大部分人看到“對手”都會有滅之而後快的衝動,或環境不允許或沒有能力消滅對方,至少也會保持一種冷淡的態度,或說說讓對方不舒服的嘲諷話,可見要“愛”對手是多麼難。就因為難,所以人的成就才有高下之分,有大小之別,也就是說,能當眾擁抱對手的人,他的成就往往比不能“愛”對手的人高大。

此外,你的行為,也將使對方失去再對你攻擊的立場,若他不理你的擁抱而依舊攻擊你,那麼他必招致他人譴責。

能愛自己的對手是站在主動地位的人,能站在主動地位的人不受製於人,你采取主動,不隻打動對方,甚至會讓他誤認你們已“化敵為友”。可是,是敵是友,隻有你心裏才明白,但你的主動,卻使對方處於“接招”、“應戰”的被動態熱,所以當眾擁抱你的對手,除了可在某種程度內降低對方對你的敵意之外,也可避免惡化你對對方的敵意。換句話說,為敵為友之間,留下了條灰色地帶,免得敵意鮮明,反而阻擋了自己的去路與退路。

因為堵住別人的路就是堵住自己的路。不會“愛”別人,就可能被人所累,乃至於讓你跌倒而無路可走。因此你應當學會在人際關係中既走又看,學會愛別人。所以,競技場上比賽開始前,二人都要握手敬禮或擁抱,比賽後也一樣再來一次,這是最常見的當眾擁抱你的對手。

每個人的智慧、經驗、價值觀、生活背景都不相同,因此與人相處,爭鬥難免——不管是利益上的爭鬥或是非的爭鬥。而這種爭鬥,在競爭激烈的工商社會尤其明顯。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難免有意見不合的時候,難免會發生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