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修煉篇:因果四訓(13)(1 / 3)

美國研究應激反應的專家理查德·卡爾森說:“我們的惱怒有80%是自己造成的。”生活中讓你生氣的煩事很多,比如,上班時堵車堵得厲害,交通指揮燈仍然亮著紅燈,而時間很緊,你煩躁地看著手表的秒針。終於亮起了綠燈,可是你前麵的車子遲遲不啟動,你憤怒地按響了喇叭,前麵車子的司機才倉促地掛上了一擋。而你卻在幾秒鍾裏把自己置於緊張而不愉快的情緒之中……

“我真的會被他氣死!”“這件事情快氣死我了!”相信對這種情緒絕不陌生。工作的繁忙天天周而複始,沒有人能逃避挫折和生氣。生氣大一點,就成了憤怒,憤怒會使情緒的平衡遭受破壞。

發怒會使人遠離真理。世界上很少有因為憤怒就使問題和矛盾獲得解決的;相反,常常因為憤怒把事情搞僵了,搞糟了。憤怒時,極而言之,極而行之,沒了後退之路,沒了回旋餘地。本來有理,反而變成了沒理;本來小事,結果鬧成了大事。

人是一種高級動物,可是人和其他動物質不同點之一便是:人會生氣,其他動物雖然也會相鬥,但不會鬥氣。生氣是人類很自然的反應,可是鬥氣隻能帶給人一時的激情與滿足,本身並沒有什麼積極的結果,甚至可以說,鬥氣的破壞性大於建設性。原因如下:

生氣會使你追求的目標變得模糊。例如夫妻鬥氣會妨礙家庭幸福;兩人鬥氣,會荒廢事業;兩個公司鬥氣,會互相毀滅;兩個國家為鬥氣而發生戰爭,會荒廢事業;兩個公司鬥氣,會互相毀滅;兩個國家為鬥爭而發生戰爭,會導致民不聊生。為鬥氣而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智者不為。

生氣會使人失去理性。氣是屬於情緒性的,氣的存在,使人呈現出感性的一麵,但若上升到要鬥的程度,則會使人失去應有的理性,而做出錯誤甚至後悔莫及的決定。

生氣會使人的眼界變小,忘了氣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事、更廣大的天地。與人對抗,千萬不可激怒,就會頭腦發熱,失去理智,使事情變得不可收拾。

生氣會變成對手刺激你的策略。鬥氣有時是對方采取的一種策略,或許他知道你容易動氣,所以故意刺激你,好把你引入歧路,讓你因此自我折損;或許他不知道你是不是容易動氣,便激一激你,從而探明你的底細,而他的目的,當然也是為了破壞你,或是毀滅你!因為誰被激怒,就易被消滅。

一般來說,激怒別人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是在言語上激怒你,譬如諷刺你、笑你、挖苦你,或指桑罵槐、無中生有、含沙射影……

第二種是在工作上惹怒你,譬如故意為難你,左一句“太難配合”,右一句“可行性不高”……

善用計謀的人懂得,請將不如激將。將此法用得出神入化者大概莫過於三國時的諸葛亮,諸葛亮下江東時,曾三激周公瑾,使溫文儒雅的周郎暴跳如雷。

如果對方有心激怒你,這些動作都會使得不慍不火,甚至姿態擺得很低,你明知他是故意的,卻拿他一點辦法也沒有。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受到傷害,譬如,別人錯怪了你,冤枉了你,傷害了你……總之,人家說了對不起你的話,或者做了對不起你的事等等。這時候,我們應當怎麼對待這些有意或無意造成的傷害呢?

如果是針鋒相對,以牙還牙地去報複,那麼受到傷害的除卻對方,還有自己,因為報複是一把雙刃劍。

聰明的人這時候一般會選擇原諒對方、寬容對方。偉大的德國哲學家,也就是“悲觀論”的提出者叔本華認為生命就是一種毫無價值而又痛苦的冒險,在他生命的終期,他叫道:“如果可能的話,不應該對任何人有怨恨的心理。”

你是不是心中也還有一股怒氣呢?要知道這樣受傷害最大的是你自己,何不看開點,放自己一馬呢?別忘了,莎士比亞也曾告誡人們:“讓心地清淨,是青年人最大的誠命。”

已走向社會磨練幾年或即將走上社會的青年人,難免與別人產生摩擦誤會甚至仇恨,但別忘了在自己的仇恨袋裏裝滿寬容。這是因為在生活中,如果你的眼光單盯住缺點,總有憤怒。不如換個角度,遇事想想它的優點和好處,不急不躁,淡定從容,心中才會沒有“仇恨袋”。

我們也許不能像聖人般去愛我們的仇人,但我們要愛自己,為了我們自己的健康和快樂,我們至少要原諒他們,淡忘他們,這是友善的表示,這樣做實在是很聰明的事。

追求快樂是人的本性。快樂的反麵是痛苦。正因為人生多痛苦,所以追求快樂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一個目標。人生活的根本目的是什麼呢?可以歸根到底是為了“快樂”二字。成功的事業、富足的家產、自我實現……都是為了最終的快樂。

快樂也是要你不要生氣,並且善於利用生氣的時間,去做更加有意義的事。

是啊,人生苦短,幸福和快樂尚且享受不盡,哪裏還有時間去氣呢?人的一生難免會有不如意的事情,但不能動輒生氣,將自己的精力耗費在不必要的事情上,可算是愚行。

天堂與地獄隻有一步之遙,好與壞也隻有咫尺之隔,當順心搖身一變成不如意,總會惹人怒氣衝天。怒氣衝上心頭,吵架、爭執、理論、大打出手在所難免。麵紅耳赤、烏煙瘴氣的爭鬥換來的很有可能是傷了身子,還占了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