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氣大傷人傷己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在鬥氣中兩敗俱傷,就在鬥氣中氣急身亡。與其麵紅耳赤地與人鬥氣,倒不如滿麵春風地與人鬥智。以智取勝,才是上策。
智者之所以是智者,不僅在於他的才智過人,更在於他的度量和策略,他不與小人一般見識,不逞一時之氣。比如說有人罵某個人,被罵者一般都會血脈賁張,憤然回罵,其實這是一種下策,逞了一時之快,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而有才智的人,則會以氣度和策略,不戰而屈人之兵。
一次會議上,主辦單位中的一個人和會中的一位來賓有過過節。當這位來賓發言時,當著二三十位來賓的麵,把那個人罵了一頓,扯了很多舊賬,而且用詞尖刻。人們都很擔心場麵失控,但被罵的那個人卻一點表情也沒有,一句話都不回,結果罵人的慢慢罵不下去,匆匆收拾起桌上的文件走了。
姑且不論他們兩人的是非恩怨,倒是應該佩服被罵的那個人的氣度,換成別人,早就拍桌子揮拳也說不定。其實,這是對付指責謾罵的最好方法,為什麼呢?
第一,打架要有對手才能“打”,對方還手,才能越打越起勁,若對方不還手,這個架就打不下去了。吵架也是如此,人若不還口,對方也會罵不下去。
第二,你若不還口,對方氣勢會越來越弱,此時會出現幾個狀況,一是草草收場;二是下不了台,臉紅脖子粗地硬撐場麵,最後氣急敗壞地鳴金收兵。
第三,不管你有理還是無理,罵不還口,都可以“塑造”你的“弱者”姿態,引發旁人的同情;當然,相對的,也會引發旁人對罵人者的不以為然。
有個政治家常使用這個方法——當有人罵他時,他先是沉默,當對方罵完時,他則笑著說:“對不起,你剛剛說的我沒聽清楚,是不是請你再來一遍?”
對方會不會再罵他一遍?看來是不可能的,因為他罵完,氣勢已經下降,不可能在刹那之間重新處於既高且壯的狀態,而且人家不吭聲地讓你罵,再這麼一說,哪有臉有理再罵人一次?
能夠做到罵不還口,氣定神閑,說成是英雄氣概也不為過。這不僅反映出他內心所擁有的真正昂揚的誌氣,而且顯示出他的鎮定和大度,心中不存爭強鬥勝傲氣逼人的狹隘思想。“老虎吃雞,不是山中王”,這不是一種大將風度嗎?
鬥氣,逞的是一時之快;鬥智,要的是險中取勝。遙想神人諸葛亮,當初以區區幾千兵士,硬是將壓陣的十萬大兵驅退,留下千古美談。空城計,將鬥智推向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鬥智,是掌控大局、穩操勝券的雙刃劍。
智者攻心為上,知己知彼,是識時務的俊傑,是不露鋒芒的“糊塗者”;智者以曲為直,善借人力,是耍太極的高手,是不喜怒於色的“隱者”;智者深謀遠慮,睿者沉著,是三思而後行的典範,是智勇雙全的“能者”。智者鬥智,鬥智者,才是生活的智者,才是生活的強者,才是生活的贏家。
在現在這個訊息傳輸高度發達的社會,地球變得越來越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高密度的接觸必然頻繁地產生各種各樣的利益衝突。不公平的事、意料之外的事、煩心的事每天都在發生,加之再遇上暗箭傷人或蠻不講理的小人,如果一味鬥氣,鬥來鬥去隻會氣壞了自己,反而助長了仇者氣焰,正中他人下懷。所以,不妨學學聰明的古人,智慧出擊,以智取勝。
鬥氣,火大傷身,玩火自焚。鬥智,不動聲色,贏家之道。鬥氣不如鬥智,麵對不期而遇的人和事,麵對突如其來的爭鬥場合,理智、清醒、平下心來,以智應對,你收獲的不僅有別人對你的敬佩和尊重,還有自己得到的泰然和健康。
想想吧,自己鬥氣的後果;看看吧,別人鬥氣的結局。
7、訓練妥協思維
幾年前,以挑戰麥當勞而出名的紅高粱快餐,他的老板喬贏現在很後悔,當初有人預花2000萬元購買60%的紅高粱股權,但喬贏就是舍不得,覺得虧,不願出讓,結果正是因資金斷裂導致了企業失敗。在最近一次主題為“重出江湖”的演講中,他說道:“隻要紅高粱能賺錢,別人控股也沒有關係。”
當年不願吃虧,結果真吃虧了,現在喬贏隨時準備吃虧,技乎進矣。
中國有一句流傳很久的話:好漢不吃眼前虧。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但是有的虧是必須要吃的。還必須吃得堅決。
當年,綁匪綁架了李嘉誠的兒子,勒索巨額贖金,李嘉誠毫不遲疑,火速行動,按時、足額把錢送去,兒子終於得救,之後警察介入,將綁匪繩之以法。幾乎同一時期,香港另一富商的兒子也被綁票,在錢的數目上該富商和綁匪討價還價,行動遲緩,兒子就被撕了票。兩相比較,你不得不佩服李嘉誠洞明世事的氣魄。
錢和生命相比究竟能算什麼?但就是有人不明白。與李嘉誠吃虧形成鮮明對比的另一富商因不想吃虧,態度強硬,結果釀成悲劇。所以我們說:“好漢要吃眼前虧”,因為眼前虧不吃,可能要吃更大的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