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修煉篇:因果四訓(15)(3 / 3)

所以說,你如果要講他人的直話,最好再等等,等你能用轉了個彎的話說時再說,不然,時機不成熟,結果也會拾得其反,還不如不說。

請看看下麵直話和轉了個彎的話會產生多大的不同效果。

某人長期借錢不還,隻要是他認識的人,他都借了錢。他口才特別好,臉皮也修煉到了一定的厚度。一日他又找朋友甲借錢,他一進門就說:老朋友,別看報了,我有急事找你,隻有你能幫我。……

甲一聽他開口又是來借錢的,心裏就有火,上一次借的錢還沒還又來借的了。他心裏立即湧出了幾句十分直白的話:“你上次借的錢都還沒的還,還有臉再來開口呀!”“我不能再借錢給你這樣的人,你得敢快還上次的錢。”“抱歉,我手中沒錢。”“就這一次,下不為例了哦!”

甲轉而一想,朋友相處多年,他人並不壞,隻是有此毛病,理應勸他改改就成,於是,他沒有將心中的直話講出來,而是他換了一種方式說道:“我們是老朋友了(其實還不算老,尊重他),借錢沒問題,你先坐下喝杯茶,聽我說幾句。你看今天的報紙又在報道中國的水資源還能用五十年左右,資源都快枯絕了,你知道什麼原因嗎?

借錢者隻想借錢,他略一思考後說:不知道,你學問多就告訴我吧!

甲歎息道:資源再多也有窮盡的時候呀,關鍵是要懂得及時維護,若不維護,隻任意開采,總會枯絕的呀!”

借錢者並非非要借到這筆錢不可,他是明白人,一聽就能聽出朋友是在勸他,是在委婉地勸他。他立即醒悟,帶著歉意走了。

他似乎從這次談話中悟到了點什麼——朋友也是資源,也得維護。

在人際交往中,別人提出的要求,總有些是我們所不應、不能或不願答應的。但拒絕總是令人遺憾的,要把這種遺憾降到最低限度,既不傷害對方的自尊心與感情,又達到拒絕的目的,這就需要我們掌握說“不”的技巧,把拒絕的話講得委婉靈活一些。

當你遇到敏感的問題或難以滿足的要求而又不便直接拒絕時,不妨以某種話語暗示自己的拒絕之意。

中唐時期,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搞藩鎮割據,與朝廷分庭抗禮。他拉攏著名詩人張籍為他的不軌行為效勞,張籍巧妙地向李師道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位美麗而忠貞的已婚女子,遇到了一個癡情的求愛者,執著地苦苦追求她。她對求愛者吟了一首詩:“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聽了這首詩,那癡情男子知趣而退,不再糾纏了。

故事講完了,李師道也懂得了張籍的意思,不再強人所難了。

麵對李師道的“濃情美意”,詩人以一個忠貞女子拒絕“第三者插足”的故事,暗示了自己一心一意效忠朝廷的態度,語意委婉而堅決。這是我國古代委婉拒絕的一個典型例子。

據說,某個企業家飛赴香港創辦××實業公司時,受到各方重視,一下飛機就有記者采訪。一位女記者問他:“你帶了多少錢來?”企業家隨口便答:“對女士不能問歲數,對男士不能問錢數。小姐,你說對嗎?”含蓄回避,而又幽默俏皮,比用“支支吾吾”“哼哼哈哈”來掩飾,或“恕我直言,無可奉告”來拒絕,效果明顯要強上百倍。

許多時候,針對有人性弱點的人,我們千萬不能耍直脾氣。在與人交往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話:“我這人是個直脾氣,說錯了你別見怪。”乍一聽挺真誠,其實仔細推究起來,不免包含了另外一種意義,即給自己說錯話或可能說錯話開脫。那麼既然有開脫之嫌,時間一長,難免會被聽者窺破。這樣一來,即使你當時確乎真心,也許還是會被對方誤解,從而產生芥蒂。

因此,在我們日常談話中,有時因為環境、氣氛、心理等因素,有些內容不便直接說出來,要用婉轉的語言來表達,即俗話說的轉著彎說,就可以避免給對方造成不良印象,破壞談話的氣氛,甚至使談話無法進行下去。

轉著彎說,即說話者不直說本意,是用婉曲含蓄的話來烘托暗示。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與人交談,說話要想能感動人,就要善於將言辭中的“惡語”轉換成“良言”,“冷言”轉換成“熱語”,這樣才能沁人心脾,暖人心扉。在《演講與口才》雜誌中有這樣一段對白:

—妻子下班途中塞車,回到家裏早就過了吃飯時間,等不及的家人已經吃過了,老人和孩子到外麵散步去了,丈夫正在網上興致勃勃地衝浪……但是,一個這樣常見的生活場景,兩個家庭卻上演了兩出截然不同的活劇——

A家庭:

丈夫:你吃飯了沒有?

妻子:(吃槍藥似的)我不是才回家嗎?上哪吃去?吃公飯啊?我可沒那個福氣。

丈夫:沒吃就沒吃,發哪門子的火?

妻子:(提高嗓門)人家肚子空空,前胸貼後背,你酒足飯飽在家和‘美眉’聊天!好福氣啊!

丈夫:(沒好氣地)問一下還不行?真是的,好心當成了驢肝肺,算我問錯了,行不?

妻子:(把坤包重重地扔在沙發上)你說的本來就是廢話!

(“嘭”丈夫把書房門也關上了)

B家庭:

丈夫:你吃過飯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