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修煉篇:因果四訓(18)(3 / 3)

忌挑刺。

千萬不要故意地與人為難,有的人專門喜歡表示自己與別人意見不同。這種處處故意表示自己與別人看法不同的人,和處處隨聲附和的人一樣,都是不老實的。口才是幫助你待人處世的一種方法,沒有人願意做一個口才很好卻到處不受歡迎的人。不要為了要表現你的口才,而到處逞能,惹人憎厭,口才一定要正確而靈活地表現。

忌虛偽。

對於你不知道的事情,不要冒充內行。不懂裝懂是一種不老實的自欺欺人的行為,你知道多少,就說多少,沒有人要求你做一個百科全書。即使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也必有所不知。所以,坦白地承認你對於某些事情的無知,這絕不是一種恥辱,相反的,別人會認為你的談話有值得考慮的價值,因為你不虛偽,沒有吹牛。

6、訓練責怪的話鼓勵說

怎樣才能鼓勵他人前進?

派克·巴洛特是法國國家馬戲團的著名馴獸師。他有一個狗與小馬的節目非常受人歡迎。他訓練狗的樣子特別有意思。旁人會發現,當狗有了一點點的進步時,派克·巴洛特便會去拍拍它,誇獎它,還給它肉吃,並逗它一陣子。

當然,這並不是什麼新鮮的玩藝兒,因為幾個世紀以來,大多數馴獸師都采用這樣的方法去訓練動物。但是,難道這對我們真的沒有很重要的啟發嗎?

為什麼我們要改變別人時,不用讚揚鼓勵去代替斥責呢?就像訓練小狗一樣,即使它獲得了一點點那怕是最小的進步,我們都可以給予它讚美和激勵的。事實上,隻有激勵才會讓人們更有效地不斷進步。斥責也許可以讓人們進步,但效果不會太好,而且肯定不適合大多數人。

兩百年前,拿破侖曾問貢龐夫人:“傳統的教育體製似乎一無是處,要讓人們受到良好的教育。我們缺少什麼呢?”

“母親!”貢龐夫人回答說。

這個答案深深地打動了這位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不錯!”拿破侖說:“在這個詞裏包含著一種教育體製。那麼請您費心,務必要培養出知道怎樣教育自己孩子的母親。”

是的,推動世界的手往往是推動搖籃的手。一個家庭,哪怕家徒四壁,隻要有一個正直、善良、勤勞和樂觀的女人。這樣的家庭仍是心靈的聖堂與成長的源泉。

古今中外,許多傑出人物都有一個偉大的母親。如果說這些傑出人物推動了世界,那是因為他們的母親推動了他們。記得有這樣一句話“民族之間的較量,就是母親與母親之間的較量”。

中國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一個孤身撫養孩子的母親,為了讓孩子有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連續搬家三次,她的這種行動成就了儒家思想的一個偉大人物,人們稱之為“亞聖”。

她的孩子叫做孟子,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人們都知道孟子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顆璀燦的明星,但是想像一下,如果沒有這樣一位遠見卓識的母親,中國損失掉的會是什麼?

推動世界的手往往是推動搖籃的手。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英國前首相希思、英國歌唱家埃爾頓·約翰、電影演員史泰隆、國際象棋大師加裏·卡斯帕羅夫……在各自的領域裏他們並非都是最聰明、最富創造性或最佳人選,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生活在父母離異的單親家庭,或者父親是個百依百順的男子。是母親幫助子女樹立雄心壯誌,並為他們的成功傾注了全部精力。

22歲能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國際象棋冠軍的國際象棋大師加裏·卡斯帕羅夫,絕對是國際象棋史上的奇才。卡斯帕羅夫能講15國語言,是一位很有造詣的數學家、計算機專家、紐約華爾街雜誌的定期撰稿人。

7歲那年,卡斯帕羅夫的父親不幸去世。從此,他的母親克拉拉成了他前進的指導力量。在卡斯帕羅夫的自傳《變化的童年》中,卡斯帕羅夫把童年對象棋的興趣歸結於觀看母親下棋。是母親鼓勵他樹立強烈的自信,使他最終成為了國際象棋世界級大師。

前美國第一夫人、現任紐約州參議員希拉裏在其回憶錄《親曆曆史》中曾深情地記錄了,母親對自己成長中的巨大影響。她提到過這樣一個小故事,她們全家搬到帕克裏奇不久,母親發現她不愛出去玩,有時還哭著回家,訴說街對麵奧卡拉漢家的小女兒蘇西老是推撞她。蘇西有幾個哥哥,她總是動粗。當時,希拉裏才四歲,但母親擔心這麼下去的話,她這一輩子恐怕會懦弱成性。有一次她又跑回家,卻被母親攔住了。

“回去,”母親命令他,“若蘇西打你,我允許你回擊,你必須學會保護自己,我們家容不下懦夫。”後來她告訴希拉裏,她站在餐廳的窗簾後麵,看著希拉裏抬頭挺胸地過馬路。

幾分鍾後,小希拉裏高興地回家,臉上閃著勝利的光芒。“男孩子們願意和我玩了。”她說,“而且蘇西願意和我做朋友!”自此她和蘇西成了好朋友,並且友誼一直保持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