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修煉篇:因果四訓(19)(2 / 3)

“對不起,老師向你道歉。”我的眼睛也濕了,是自責與心痛。事後,楊老師靜下心來回顧當班主任的一個多月,在這期間,由於很多原因,心煩過,生氣過,暴躁過,不經意間,說過什麼不該說的話嗎?傷害了多少小孩的心呢?真該感謝這個男孩,他讓楊老師及時發現了錯誤。

晨會課上,楊老師向全班同學真誠地道了歉,並提出希望,讓我們的言行更加文明,讓我們的班級充滿友誼,關愛,和尊重,少一點對立,責備和傷害。

中國帶刺的話,頻率最高的三大地方是對手間、仇人間和婆媳間。在此我們來看看婆媳間的話應該怎麼說。

自古就有“婆媳難相處”的說法,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新鮮感會逐漸消失,瑣碎的家務事中難免形成一些積怨,家庭中的婆媳矛盾逐漸產生。

眼看愛妻、慈母整日愁眉苦臉,唇槍舌劍,作為“丈夫”和“兒子”的男人既感到煩惱,又束手無策。都說兒媳婦難當,老婆婆難當,其實有時“丈夫”和“兒子”這個雙重角色最難當。

那麼,若是家庭中出現了婆媳矛盾,要想成功地扮演好“丈夫”和“兒子”這個雙重角色,他的語言將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如果他善於說話,常常能夠很好地協調、處理好妻子同母親之間的關係,消除家庭矛盾,增強家庭凝聚力。具體的做法有許多種,這裏介紹幾種簡單有效的方法。

一是做好“傳話筒”。

由於“丈夫”和“兒子”這個特定的雙重身份,母親和妻子都會對他十分親近。當她們之間產生矛盾的時候,都願意將自己的想法向他吐露。作為“丈夫”和“兒子”,對這些“信息”決不可置之不理。但“理”並不是將一方的話簡單地告訴另一方,那樣無異於是在製造矛盾。而是要對這些想法進行“處理”,讓對方可以接受,而不至於引起反感進而引發矛盾。這時,正確的處理方法是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用“提示”、“當參謀”方式提出來。

比如,母親說妻子早上起來太晚了,這時你就可以對妻子說:“某某,媽年齡大了,這一段又挺累,以後我們早些起來把飯做好。”妻子說,母親為家裏買什麼東西她都不知道。你可以對母親說:“媽媽,某某買東西很有審美觀點,再買東西可以請她幫您參謀參謀。”這樣“信息”傳遞了,而且雙方都沒有想法,矛盾也就被扼殺在萌芽之中了。

二是不偏不倚。

由於“丈夫”和“兒子”的雙重身份,所以他在家中的一言一行,妻子和母親都是很敏感的。做得好,妻子和母親都高興,做得不好,就會使妻子和母親“多心”,產生矛盾。但做好妻子與母親最親近的人,男人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首先,你對待父母要比結婚前更加尊重,特別是在妻子麵前更要注意。家中的事情主動與父母商量。關心父母的生活,而且還要注意老人的精神贍養,在言語上多關心體貼他們。

其次,妻子家裏來人,特別是嶽父母來訪,要十分熱情。買些什麼東西,帶些什麼東西,都要你首先說,主動去辦。

最後,逢年過節給雙方父母家買禮物一定要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兩家一樣,否則自己的父母和妻子都會認為你偏心,你就會兩邊不是人。所以給雙方禮物一樣,才能不落下“話把兒”。

三是多做“和事佬”。

在一個家庭生活久了,即使自己與自己的親生父母也難免會產生矛盾。但由於與自己的親生父母有血緣關係,即使產生了矛盾不去解決,照樣還是至親骨肉。但婆媳之間的矛盾卻不能等同視之。俗話說:“舌頭沒有不碰牙的時候”,若是婆媳拌了嘴,在這種情況下,而你作為“丈夫”和“兒子”決不能參與其中,幫一方責一方。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婆媳之間有意見,最好在經過“丈夫”和“兒子”這個中間環節時把它化解掉。

首先,用詼諧的語言將其勸開,然後認真聽她們訴說。一般說來,家庭瑣事沒有必要分誰是誰非,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她們把心中的積怨都傾吐出來,取得她們的信任,暗示要幫助她們解決問題。

其次,當她們消氣以後,分別肯定她們的一些正確做法,然後站在她們的角度上,設身處地地幫助她們分析哪些事情做得不對。這樣,她們都會感到,你為她們爭了理,但同時又為自己某些做得不合適的地方而內疚。

最後,為了消除隔閡,加深她們之間的感情,在一些事情的處理上不妨做點“手腳”。

比如,你可以買點好吃的東西給母親送去,並且說:“某某感到對不住您老,買了點東西想孝敬您,希望您能消消氣。”然後提議晚上吃頓餃子。在吃飯時,對妻子說:“媽看你這幾天不愛吃飯,特意包的餃子,多吃些吧。”這樣,雙方的心裏都會熱乎乎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感情又和好如初,甚至比以前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