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修煉篇:因果四訓(22)(3 / 3)

不論生氣的原因為何,既然對方已對你表示生氣,你就絕對不宜置之不理或展開正麵衝突。倘若事後對方恍然大悟,發覺你是無辜的,那麼他對於你的寬容和氣度,必然會心悅誠服。

相反的,倘若你采取一味辯白的態度,便無異於火上加油,很可能導致更難解決的地步。

若造成對方生氣的原因,真是由於自己的錯誤,當然“解鈴還需係鈴人”,親自謝罪是理所當然的。不過,在表示歉意時,要注意態度是否誠懇、事後補償的處理是否妥善。你暖言暖語的歉意能讓對方覺得滿意,對方仍會對你的誠意與努力表示好感。

事實上,“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是倘若能將過錯作完整的善後處理。還是能夠化險為夷、轉禍為福的。

盡管在犯錯時會遭受同事的指責或怒罵,心裏確實是不好受。但是,不妨反過來想:要是無人責罵你,豈不也表示無人關心你了嗎?這樣一來,反倒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指責,而沒有不耐煩的表示,無形中,你便得到道歉的效果了。

一個人發怒時是最缺乏理智,也是最需要理解的時候,使用適當而又得體的巧妙說服語言就可以化解他們的怒火。

當一個人無法達到自己的目的時,麵對他人,他一定會設法表現出來,他可以大吵大叫、慍怒不語,或者假裝受害者,或者用威脅與責備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我們自然也會采取應該采取的辦法來回敬他。

一般做法是,我們常回擊他們對我們所做的描述。我們說:“我不自私,你才自私。你怎麼敢說我自私?我什麼都替你做。那一次……”

另一種做法是,當他們痛苦的時候,我們努力弄懂他們的想法。我們說:“請告訴我是怎麼回事,我做了什麼了?告訴我,我怎麼做才能讓你感覺好些?”

我們還經常努力爭取他們的同意,希望他們不再因為我們而煩惱。我們說:“如果我這麼做讓你感到這麼不安,那麼我可以改變計劃、少去上一次課、不做那項工作、不去見那位朋友……”

我們也可能會試著解釋說明,提出相對立的看法、賠禮道歉,想努力使他們從我們的觀點看問題。我們說:“你怎麼就不能理智些呢?難道你不明白你犯了多大的錯誤嗎?你所想的是荒謬的、瘋狂的、不理智的、侮辱他人的。”

上麵的這些情況在於他們是辯護性的反應,保護自己的努力等於火上澆油。事實上不僅不會奏效,反而會加劇情緒緊張的程度。

那麼,如果對方的責備、威脅或者消極評價的火焰遇到了冷水,又會發生什麼情況呢?如果你沒有努力去改變對方,而是改變了自己的行動計劃,那又怎麼樣呢?如果你以下麵的話來回答他們所施加的壓力,結果將會大不一樣。

回答方法之一:我很抱歉讓你感到不安。

回答方法之二:我能理解你何以如此看待這個問題。

回答方法之三:這很有意思。

回答方法之四:真的嗎?

回答方法之五:叫喊、威脅、收回承諾以及哭叫都再也不起作用了,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

回答方法之六:等你冷靜一下我們再談。

回答方法之七:你完全正確(盡管你並不是這個意思)。

這些話語是非辯護性交流的關鍵部分。記住這些語句,再添加些你自己的話。大聲地重複這些話,直到聽起來舒服為止。如果可能的話,和一位朋友一起練習。開始時,這些語句會讓你感到尷尬。我們當中幾乎沒有人能以簡短而不動感情的一兩句話回答對方的連珠炮般的發問的經驗。但這樣做,對方的怒火就會熄滅很多。

要知道——不愉快的情緒會引起情緒逃避。

人們總是喜歡快樂,沒有人會喜歡痛苦、悲傷。人們喜歡聽到喜鵲叫,因為喜鵲叫預示喜事到來,會給人一個愉快的心情,一看到報喪的烏鴉,人們總是避之唯恐不及。那些開朗活潑、給人帶來快樂的人總是被人們喜愛。

像《還珠格格》中的小燕子,活蹦亂跳、開朗活潑,被乾隆皇帝稱為自己的開心寶。那些老是訴苦、老是抱怨,老是給別人帶來不快樂的人,人們會樂意與他們打交道;像契訶夭的小說《裝在套於裏的人》中的別裏科夫,整天這也抱怨,那也阻止,看到他就令人頭痛;像魯迅的小說《祝福》中的祥林嫂,孩子被狼吃了,天天跟別人訴說她的悲慘遭遇:“我真傻……”開始人們還同情地聽,到最後,人們一看到她就遠遠走開了。

有人認為這是一種人性的冷漠,但實際上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我們自己設身處地地想一想,當有人一天到晚在你麵前喋喋不休地抱怨訴苦,你自己也會感到非常不愉快的。

生活中,人們的壓力本來就大,事情本來就多,沒有人喜歡再來用這些不愉快的事情幹擾自己的生活,弄糟自己的心情。碰到這些愁眉苦臉、憤世嫉俗、出賣痛苦的人,人們自然會逃避的。

交際中,不要把不愉快的情緒傳染給別人,這是值得每個人銘記的交際原則。

四、正行,將好結果吸引過來

1、訓練敢於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