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修煉篇:因果四訓(24)(3 / 3)

接著,他們到了一個盛產毛皮的地方,那裏也正好缺少麻布,弟弟就對哥哥說:“毛皮在我們故鄉是更值錢的東西,我們把麻布賣了,換成毛皮,這樣不但我們的本錢回收了,返鄉後還有很高的利潤!”

哥哥說:“不了,我的麻布已經很安穩地捆在驢背上,要搬上搬下多麼麻煩呀!”

弟弟把麻布全換成毛皮,還多了一筆錢。哥哥依然有一驢背的麻布。

他們繼續前進到一個生產藥材的地方,那裏天氣寒冷,正缺少毛皮和麻布,弟弟就對哥哥說:“藥材在我們故鄉是更值錢的東西,你把麻布賣了,我把毛皮賣了,換成藥材帶回故鄉一定能賺大錢的。”

哥哥拍拍驢背上的麻布說:“不了,我的麻布已經很安穩的在驢背上,畢竟已經走了那麼長的路,卸上卸下太麻煩了!”弟弟把毛皮都換成藥材,還賺了一筆錢。哥哥依然有一驢背的麻布。

後來,他們來到一個盛產黃金的城市,那充滿金礦的城市是個不毛之地,非常欠缺藥材,當然也缺少麻布。弟弟對哥哥說:“在這裏藥材和麻布的價格很高,黃金很便宜,我們故鄉的黃金卻十分昂貴,我們把藥材和麻布換成黃金,這一輩子就不愁吃穿了。”

哥哥再次拒絕了:“不!不!我的麻布在驢背上很穩妥,我不想變來變去呀!”最後,他們回到了故鄉,弟弟賣了藥材,換成黃金,成為當地最大富豪。哥哥用一驢背的麻布換來的利潤僅僅是蠅頭小利。這和他辛苦的運行不成比例。

做人要懂得方圓並用。有圓無方則不立,有方無圓則滯泥。但有些人在為人處世中,卻死板得要命,不知變通。這種壞毛病使得這些人在人性的叢林中舉步維艱。

所謂的死板就是不靈活,就是不懂變通,說話辦事缺乏靈活性和針對性,用一種態度、一種方式對待所有的人和事。死板過分就成了一種毛病、一種缺陷,這種思維定勢讓你不善於從對方的需要和好惡中去選擇自己的言語和行為方式。他們往往把這種改變看做是油滑,看做是對原則的違背和對道德褻瀆,他們也缺乏對人的心理微妙變化的體察和靈活多樣的處事方法,這種觀念上的誤導和能力上的缺陷合在一起,就大大製約了自己的社交能力和交往效果,往往出現事與願違的結果。

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必須變化地去看事物,抱著舊觀念、舊框框去看待新情況,必然是行不通的。生活中,我們通常都會犯同一個錯誤——在同一麵牆上撞來撞去,直到撞得頭破血流。

固執是一個人的天性,即使一個脾氣隨和的人也有其固執的一麵。固執的心態常讓我們的思維囿於一角,使我們片麵地看問題、做決斷。這是對自己智慧的束縛。

這是因為,人們受自己主觀意識的影響,或傳統觀念的約定俗成,很容易在事業的路上鑽進“死胡同”中,從一條胡同走下去,不管前麵是牆壁還是泥坑,他都義無反顧,給人一種“堅忍不拔”的英雄氣概。雖曆經千辛萬苦,艱難險阻,但到頭來一看,自己距成功卻有很大的偏差,累了自己也苦了自己。

我們形容頑固不化的人,常說他是“一條路上跑到黑”,“不碰南牆不回頭”。這些人有可能一開始方向就是錯誤的,方向稍有偏差,將會“差之毫厘,謬以千裏”,他們注定也不會成事。

實際上,事情發生了總會有解決的方法——換個方向,通常就會使一些困擾我們的問題迎刃而解。

在夏日枯旱的非洲大陸上,一群饑渴的鱷魚陷身在水源快要斷絕的池塘中。較強壯的鱷魚開始追捕同類來吃。物競天擇、強者生存的一幕幕正在上演。

這時,一隻瘦弱勇敢的小鱷魚卻起身離開了快要幹涸的池塘,邁向未知的大地。

幹旱持續著,池塘中的水愈來愈混濁、稀少,最強壯的鱷魚已經吃掉了不少同類,剩下的鱷魚看來是難逃被吞食的命運。這時不見有別的鱷魚離開。在它們看來,棲身在混水中等待遲早被吃掉的命運,似乎總比離開、走向完全未知還安全些。

池塘終於完全幹涸了,唯一剩下的大鱷魚也難耐饑渴而死去,它到死還守著它殘暴的王國。

可是,那隻勇敢離開的小鱷魚,經過長途跋涉,最終在幹旱的大地上找到了一處水草豐美的綠洲。

走向池塘的小鱷魚不拘泥於一格,麵對生存,它有所放棄、有所選擇。

有時候,人們正是在放棄之後才會發現,原來死死抓住不放的東西並不那麼精彩,也並不那麼重要。

如果在放棄之後,煩亂的思緒被梳理得更加分明,模糊的目標變得更加清晰,搖擺的心變得更加堅定,那麼放棄又有什麼不好呢?放棄,是一種睿智,是一種豁達,它不盲目、不狹隘。放棄一些不必要的“誘惑”,你並不會損失什麼,而放棄也許意味著得到更多。

人活在世上,就要講究靈活。比如,麵粉放上水揉一下,然後一捏,麵粉很容易散開,但是你繼續揉,揉過千遍萬遍以後,它就再也不會散開了,這是因為它有了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