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修煉篇:因果四訓(25)(2 / 3)

日本前圍棋高手高小秀格,曾以“流水不爭先”為座右銘。他在和別人對弈時,常把陣式布置得如同緩緩的流水一樣悠閑散漫,讓對手掉以輕心,絲毫不加戒備。但一經發動,自己的陣勢卻能在瞬間聚湧流水,波瀾中所蘊藏著的無限能量,往往使對手在驚慌失措中迅速被擊潰,投子認輸。

這種“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做法,無論是在戰場、官場還是商場中,屢見不鮮,而且往往能夠出奇製勝,收到奇效。

人生,一定要唱出與眾不同的聲音。

一個窮人可比一個國王活得更成功——隻要他活得是真實的自己。

你,不論貧富老少,都可以嚐到成功的滋味——隻要能澄清你的思想、心像和意願的力量——一種成功的感覺。

電影舞星佛萊德艾斯泰爾1933年到米高梅電影公司首次試鏡後,在場導演給他的紙上評語是“毫無演技,前額微禿,略懂跳舞”。後來艾斯泰爾將這張紙裱起來,掛在比佛利山莊的豪宅中。

美國職業足球教練文斯倫巴迪當年曾被批評“對足球隻懂皮毛,缺乏鬥誌”。

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被人貶為“讓青年墮落的腐敗者”。

彼得丹尼爾小學四年級時常遭級任老師菲利浦太太的責罵:“彼得,你功課好刁;腦袋不行,將來別想有什麼出息!”彼得在26歲前仍是大字不識幾個,有次一位朋友念了一篇《思考才能致富》的文章給他聽,給了他相當大的啟示。現在他買下了當初他常打架鬧事的街道,並且出版了一本書:《菲利浦太太,你錯了!》。

貝多芬學拉小提琴時,技術並不高明,他寧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師說他絕不是個當作曲家的料。

歌劇演員卡羅素美妙的歌聲享譽全球。但當初他的父母希望他能當工程師;而他的老師則說他那副嗓子是不能唱歌的。

發表《進化論》的達爾文當年決定放棄行醫時,遭到父親的斥責:“你放著正經事不幹,整天隻管打獵、捉狗捉耗子的。”另外,達爾文在自傳上透露:“小時候,所有的老師和長輩都認為我資質平庸,我與聰明是沾不上邊的。”

羅丹的父親曾怨歎自己有個白癡兒子,在眾人眼中,他曾是個前途無“亮”的學生,藝術學院考了三次還考不進去。他的叔叔曾絕望地說:孺子不可教也。

《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托爾斯泰讀大學時因成績太差而被勸退學。老師認為他:“既沒讀書的頭腦,又缺乏學習的興趣。”

如果這些人不是盡力唱出自己的聲音,而是被別人的評論所左右,怎麼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

人生的成功自然包含有功成名就的意思,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隻有做出了舉世無二的事業,才算得上成功。世界上永遠沒有絕對的第一。看過馬拉多納踢球的人,還想一身臭汗地在足球隊裏?聽過帕瓦羅蒂的歌聲的人,還想修煉美聲唱法嗎?讀過曹雪芹《紅樓夢》的人,還想寫小說嗎?--其實,如果總是擔心自己比不上別人,隻想功成名就,那麼世界上也就沒有曹雪芹、帕瓦羅蒂、馬拉多納這類人了。

俄國作家契訶夫說得好:“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該因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亂。所有的狗都應當叫,就讓它們各自用自己的聲音叫好了。”

小狗也要大聲叫!實際上,追求一種充實有益的生活,其本質並不是競爭性的,並不是把奪取第一看得高於一切,它隻是個人對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和美好幸福的生活的追求。

那些每天一早來到公園練武打拳、練健美操、跳迪斯科的人,那些隻要有空就練習書法繪畫、設計剪裁服裝和唱戲奏樂的人,根本不在意別人對他們姿態和成果品頭論足,也不會因沒人叫好或有人挑剔就停止練習、情緒消沉。他們的主要目的不在於當眾展示、參賽獲獎,而是自得其樂、自有收益,滿足自己對生活美和藝術美的渴求。

所以說,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於成就的大小,而在於你是否努力地去實現自我,喊出屬於自己的聲音。

一輩子跟著別人的屁股走,當然也就隻能得到別人剩餘的利益,永無出頭的一日。既然每個人的條件不同、能力不同,那麼就更應該掌握自己的方向,開創自己的道路。

7、訓練抬頭看路

愛佛信佛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行者在旅途中口渴了,便到一座廟宇討水喝。廟宇中的一位老者問道:“您從哪裏來?”行者說:“我從來處來。”老者又問:“您到哪裏去?”行者回答說:“我到去處去。”這樣的回答,簡單而又睿智。

在人生的旅途中,你是不是也應該經常問問自己:“你到哪裏去?”回答是肯定的。因為,做事必須要有個目標。成功等於目標,其他都是這句話的注釋。讓我們來看一看下麵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生長在一個普通的農戶家裏,小時候家裏很窮,很小就跟著父親下地種田。在田間休息的時候,望著遠處出神。父親問他想什麼?他說他將來長大了,不要種田,也不要上班,他想每天待在家裏,等人給他郵錢。父親聽了,笑著說:“荒唐,你別做夢了!我保證不會有人給你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