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來,美國各地的花圃都以園藝學家大衛·波庇的“花草種子郵購目錄”,作為春的信息,到了該下什麼花種子的時候,也就是某一個春天季節到了。大衛·波庇成了指點眾人算計日子的人,因為在美國有成千上萬個這樣的花園、院子和公共的綠化帶,波庇的話沒有人不聽的。連婚姻介紹所、殯儀館、旅遊公司、學校、機關、車站、碼頭……都就教於他。可波庇是個三句話不離本行的人,任你怎麼繞,歸根結蒂他總要繞到花草上去議論一通方可罷休。
一天,一個覺得生活很容易厭倦的青年人來向他求教:“要想生活得愜意一些幹點什麼好?”
波庇反過來問那人:“想愜意一陣子嗎?”
“對,哪怕是一陣子也好。”青年人說。
“那你去吸上一點,一個鍾頭之內會愜意的。”
“不,那太短暫了,那玩意有毒,我不沾的。我想整個周末都過得愜意一點。”
“那你就突擊結一次婚,好就好,不好的話,把周末一過就拉倒。”
這不像是很負責的谘詢,青年人覺得這樣胡攪亂攪不成,再說光是周末盡一下興,周末一過又陷入無聊,也並不怎麼好,於是沒吱聲。
“我明白了,”波庇說,“你想一整個星期都來勁,那你就把你那隻乳豬宰了,吃上個把星期也就差不離了。”
“光是有那麼一點口福,恐怕不……”
那話沒說完,但後麵帶著個疑問號,不說完也罷。波庇說:“你是想一輩子都過得愜意些?”
對方也沒吱聲,那目光倒好像正是這個意思。
“那好說,”波庇指點著,“喏,學我這樣,栽點花,種點草,讓自己時刻感覺到春天。”說著他指了指自己那個院子,那可真是多姿多彩、鮮豔活潑,時值深秋,那兒卻滿院春色。年輕人悟著點什麼,笑嘻嘻地走了,帶走了一份《目錄》。
今日感悟
愜意之道不在做自己喜愛的事,而在於喜愛自己不得不做的事。真正的愜意並非來自財富或讚譽,而是來自於做了一些值得做的事情。
第15天 對幸福的理解
他像所有的人一樣,愛過幸福。每天醒來,他同人們一道把幸福尋找,但在他們的路上,他從未把她找到。在人們宮殿周圍的沙漠上,他未能看見幸福的腳印;從寺院的窗戶外,他也不曾聽到裏麵傳出幸福的回音。當他獨自一人去尋找幸福時,他聽到自己的心靈在耳語:“幸福是一位少女,生活在心的深處,那裏是那樣深,你隻能望而卻步。”他剖開自己的心,要把幸福追尋。他在那裏看到了她的鏡子、她的床、她的衣裙,卻沒有發現幸福本身。
他愛過人們,非常熱愛他們。這些人在他的心目中,可分三種:一種人詛咒人生壞,一種人祝福人生好,還有一種人則對人生深深地思考。他愛第一種人,因為他們日子過得太糟糕;他愛第二種人,因為他們寬容、厚道;他更愛第三種人,因為他們有頭腦。
今日感悟
幸福就是一頭蒙著眼的驢子麵前那棵鮮嫩的白菜,幸福存在的原因是這頭驢子爬山涉水,千辛萬苦之中還感覺到這棵白菜的存在。
第16天 幸福參照係
人就像字宙中無數的天體一樣,都在按照自己的軌跡不停地運動。然而,對於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人來說,他們生活於人世,卻無法找到自己生活的座標係。他們總是參照別人的標準活著,別人怎麼做他都覺得是對的,別人追求什麼他也追求什麼,以為自己最後肯定有一天會擁抱幸福。
對於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來講,我們可能都會碰到這樣的問題:我們發現自己前麵無時無刻都在走動著一個導師,他給我們指引道路——他告訴我們什麼是幸福,並幫助我們定義成功。這個導師其實並不止一個人,是一類人,而且往往是那些身份高貴、財產豐富的人。我們時常讚歎:“瞧,那家夥有一輛寶馬跑車,多漂亮!”繼而我們想:“要是我能擁有一部那樣的跑車有多好!那時我該有多幸福!”
人喜歡比較也容易向那些現在比自己處境好的人看齊。人的慣常思路是“他有什麼,我也應該有”、“他因為有這些東西,所以比我幸福”,而從來不去計較“他幸福嗎?”這個問題。我們不是別人的複印件,我們是一個天然而成的自己。即使我們有一天變得高貴變得有錢,我們也還是自己。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身陷別人給自己設定的方式順從地度過自己的一生。
有錢人物質生活優越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有錢人不一定有幸福,更重要的是人家的幸福未必就是自己的幸福。放棄自己的追求,跟隨別人的足跡,就會偏離自己人生的軌道。我們可以追求錢,但是幸福生活的標準本身並不是由那些富人們定出的。錢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我們的態度。或者也許我們終生都不能夠大富大貴,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在自己平凡普通的生活中找不到幸福,找不到健康的身體,充滿活力的心,相親相愛的家人,誌同道合的朋友。
幸福、快樂是沒有統一標準答案的。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每個人對每一件事物每一天的生活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問題在於許多人都經常把自己擁有的視為糞土,而把別人手中的東西一概視為珍寶,得不到的就是好的。心常常隨著貪婪的目光而驛動,暈頭轉向地跟著人家跑而隨手丟掉自己擁有的非常珍貴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