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強化正麵信息
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情況:越怕什麼就會來什麼。不要總是給自己一些這樣的負麵提醒:“昨天在上學路上被自行車剮蹭了,影響了我聽課,真晦氣。”“這類題我總是找不到解題思路。”“我想這次月考考不好,看看,真的沒考好。”,等等,而應該多一些正麵信息,給自己多些正能量。如:“以後走路走在人行道上就好了。”“這次知道錯在哪裏,下次做這類題的時候就有經驗了。”“這次月考有點馬虎,審題不嚴,下次不會了。”,等等。
6.別急著給自己下定論
在遇到困難或挫折時,不要著急對自己說:“我的能力實在不行。”“我缺乏解題的技巧。”“我嘛,本來就不行。”“我壓根就不成器。”“那時候本應該……”“那次要是那樣,說不定……”“唉,都怪我,要是……就好了。”這樣的話。要知道真正能夠擊倒你的,有時恰恰正是你自己的不客觀的評價、無法實習的假設。正是這些過早的片麵定論讓你消極低沉,讓你裹足不前。
7.關注生活中的一些細節
自我心理暗示不僅僅是以上直接的溝通,還包括很多行為習慣方麵的因素,尤其是一些生活細節。比如,走路時挺胸抬頭、步伐加快,會覺得自己很有精神;出門時照照鏡子,整理好儀表,會對自身形象有積極評價;上課前整理好桌麵,擺放好學習用品,讓自己感到很從容很有條理;說話時清晰大方,有自信,很沉穩;周末,洗個澡,換上幹淨的服裝;學習累了,可以聽聽能讓自己振作起來的音樂。
8.學會成功、失敗的歸因
很多人找主觀原因,得出結論:“我自己還是太笨。”“我壓根就不是學習的料。”這種心理暗示的結果就是越來越缺乏自信,結果每一次失敗都成為“笨”的證據,而成功則成了僥幸。真正的主觀原因應該是尋找那些可以改變的因素,比如“我還不夠努力。”“我在做題的時候比較馬虎大意。”“我在這上麵花的時間還不夠多。”這樣,才能更加發奮學習,而不是自暴自棄,而且,很多時候,失敗確實是由於客觀原因造成的,一味責怪自己未必就是好事。
9.改變慣常的語言表述
不要說:“累死我了。”而要說:“緊張了一整天,終於可以上床休息了。”不要說:“天啦,我堅持不了,我不行了。”而要說:“隻要再堅持一會,就一定會成功。”養成使用積極語言的習慣,拒絕不停抱怨。試著將所有否定句和疑問句都改成肯定句,比如將“我行嗎?”“我不行的”改為“我一定行”。這樣會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對自己的看法,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
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夠使你倒下,如果你自己的信念還站立的話。”在高考的路途上,高三學子應該充分利用心理暗示的效應,不斷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增強信心,克服高考過程中出現的一切困難,以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麵對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