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財經院校中國經濟史教學改革探討(1 / 2)

財經院校中國經濟史教學改革探討

教改研究

作者:竇祥銘

摘 要: 從課程的性質和內容來看,中國經濟史本應在財經院校的本科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課程教學現狀卻不禁令人擔憂,教學急需改革。要使中國經濟史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師需明確定位經濟史的學科性質,加強經濟學理論在經濟史教學中的應用,發揮教師情感因素對經濟史教學的影響,注重研討式教學在經濟史教育中的應用。

關鍵詞: 財經院校 中國經濟史 教學改革

目前,中國經濟史是財經院校普遍開設的理論經濟學係列課程之一。開設中國經濟史課程,既是經濟發展與教學的需要,又是中國經濟史學科發展的要求。經濟史是理論經濟學的二級學科,但與其他經濟學學科相比,對於經濟史尤其是中國經濟史課程,不僅學生學習的興趣普遍不夠濃厚,教師教學的積極性亦逐漸減退,課程存在日益被邊緣化的趨勢,很多財經院校已將中國經濟史調整為選修課。從課程的性質和內容來看,中國經濟史本應在財經院校的本科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課程教學現狀卻不禁令人擔憂,教學急需改革。如何有效組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經濟史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筆者主要結合教學經驗在中國經濟史的教學改革上作了一些探索總結,供同仁參考。

一、明確定位經濟史的學科性質

隻有明確經濟史的學科性質,才能更好地進行經濟史教學。當前經濟史教學深陷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一些專業教師沒有從根本上明確經濟史的學科性質。綜合來看,經濟史既是一門曆史科學,又是一門經濟科學,是一門兼有曆史學和經濟學兩大學科特征的交叉性學科。首先,經濟史是曆史學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曆史的經濟部分,是曆史學科下屬的一個分支學科(專門史)。但是,經濟史與曆史學其他分支學科相比,還有明顯的特征,這主要表現在經濟史具有獨特的研究方法,其使用的研究方法既有曆史學的方法,又有經濟學的方法,尤其是經濟學為經濟史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使經濟史具有明顯不同於曆史學其他分支學科的最重要的方法論特征。其次,經濟史是經濟學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經濟的曆史部分,是經濟學科下屬的一個分支學科(理論經濟學)。必須強調指出的是,盡管劃分學科或是確定學科性質的根本標準,是它所具有的不同於其他學科的特定的研究對象,而不是它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但是,曆史分析和經驗歸納方法的使用,仍是經濟史區分於經濟學其他分支學科的一個重要特征。經濟史特定的學科交叉屬性,決定了經濟史教學方法的交叉性,即經濟史教學需要曆史學方法和經濟學方法的結合。教師在講授經濟史時,單純使用曆史學方法或經濟學方法教授,都會使經濟史教學偏離應有軌道,導致課堂淪為單一的曆史課堂或經濟課堂,學生興趣不濃厚在所難免。因此,明確經濟史的學科性質是搞好經濟史教學的前提和出發點。

二、加強經濟學理論在經濟史教學中的應用

經濟史一般分為實證性經濟史、分析性經濟史和經濟史學概論三部分。實證性經濟史側重於對經濟史實的敘述,分析性經濟史側重於對經濟規律的總結,經濟史學概論側重於對經濟史學這門學科的探討[1]。基於財經院校的學科特色,中國經濟史的教學至少包括實證性經濟史和分析性經濟史兩部分,尤其要加強分析性經濟史的教學。如果教師在授課中僅限於講授實證性經濟史,而不注重分析性經濟史,一些經濟類專業的學生就會抱怨。經濟學理論是把分析性經濟史條理清晰地講授的重要工具,因此,一些中國經濟史教師呼籲加強經濟學理論在經濟史教學中的應用,實現經濟史教學與經濟學理論的對接,但現實是不少中國經濟史教師在授課中仍傾向於使用曆史學的教學方法,忽視經濟學理論的應用。總體而言,目前國內的經濟史教師在對曆史學方法比對經濟學方法知道得要多一些,運用得要好一些。隻有把經濟學理論與經濟史教學有機結合,才能真正讓學生體會經濟史的學科魅力,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注重經濟學理論分析,尤其是加強統計方法、數學模型在中國經濟史教學中的應用應成為今後努力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