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財經院校中國經濟史教學改革探討(2 / 2)

三、發揮教師情感因素對經濟史教學的影響

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因素很多,教師情感是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教師積極的情感投入是教學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是激勵學生學習進步的動力,是發揮德育陶冶感化作用的催化劑”[2]。因此,中國經濟史教學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充分認識情感因素在教學中的作用,並學會適時調控情感。為此,一要陶冶情操,保持良好的心境;二要提高個人修養,提高人格魅力;三要提高情緒涵養,保持良好的心理勢態和情感勢能;四要提高業務水平,切實領會教材;五要控製不良情緒,保持適宜的情緒狀態。

四、注重研討式教學在經濟史教學中的應用

研討式教學是一種將教師研究性講授與學生研究性學習、規定教材與廣泛查閱、教師指導與學生自學、課內外相互討論等有機結合的一種教學方式。研討式教育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又能使學生掌握係統紮實的學科知識,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3]。財經院校注重研討式教學在中國經濟史教學中的應用,不僅有助於培養經濟類專業學生的曆史感,更有助於培養學生運用曆史經驗檢驗經濟學理論的意識,這對經濟史充分展現學科性質和更好地履行學科使命顯然具有重要意義[4]。為在中國經濟史教學中更好地開展研討式教學,教師應積極處理好以下三個關鍵環節:首先,課前要選準問題,精心組織。在選擇研討的問題時,教師應做到“兩要兩不要”,即選題要緊扣教學內容,不要四處“海選”,選題要專、不要博。其次,課中要把握主題,做好“導演”。在研討的過程中,教師應通過製定並執行研討規則,提高“導演”能力等方式對研討的進程進行調控,避免研討偏離主題和出現冷場、偏激的尷尬局麵。最後,課後要畫龍點睛,精練得當。研討會結束後,教師應以簡練準確的語言對研討會的情況進行點評,並以鼓勵為主,提高學生後續研討的興趣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張曉玲.經濟史課程本科教學改革研究[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3(4):120-123.

[2]李化樹,任麗平,徐廷福.論教育實踐中教師的情感投入[J].中國教育學刊,2004(5):50-53.

[3]唐洪俊,曹傑.大學本科研討式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石油教育,2011(2):95-97.

[4]張連輝.淺論研討式教學在本科經濟史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1(7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