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職國際貿易基礎課程的實訓教學改革探討(1 / 2)

中職國際貿易基礎課程的實訓教學改革探討

教改研究

作者:林蔚暄

摘 要: 中職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培養學生實踐技能,國際貿易基礎課,其實用性和實訓性教學更顯得重要。文章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在簡要分析目前中職國際貿易基礎課程的實訓教學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從校內實訓教學與校外實訓教學兩方麵對中職國際貿易基礎課程的實訓教學改革進行探討。

關鍵詞: 中職國際貿易 基礎課程 實訓教學

國際貿易專業應用型人才應從傳統的係統知識傳授向職業技能、就業能力、創業能力等培養轉變。但長期以來,基礎課程的實訓教學在學校教學中未受到足夠重視,甚至被弱化。像類似國際貿易基礎課程這樣的課程被定位在理論課的地位,其實訓教學一直未能真正實施,多數學生未能將基礎知識轉變為實踐能力。

一、中職國際貿易基礎課程的實訓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重視不夠,地位被低估。

國際貿易基礎課程在專業課中是其他課程賴以生存的根基,目標是使學生具備從事國際貿易工作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具有基礎性、廣泛性、實用性和組合性。但縱觀整個專業教學現狀,它的作用和重要性被低估,被誤認為操作性不強,因而在設備配備、師資培養等方麵沒有得到應用重視,導致該課程未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實訓基地缺乏。

實訓基地是培養學生實訓能力的重要場所,商貿類專業實訓教學不像工科類專業的操作具有強可視性,這導致這些專業麵臨一個共同問題:缺乏真正可用的實訓教學場所——沒有專門的實訓室。即使有實訓室,硬件設備與模擬軟件連接不到位,實訓指導教師不專業,導致基礎課程實訓教學難以開展。

(三)教學資源不足。

資源建設是教學的核心,資源決定了教學功能的發揮。目前,中職國際貿易基礎課程實訓教學的軟件資源、實訓教材資源非常有限。特別是完整和逼真的國際貿易係統模擬軟件比較缺乏,另外適用於中職國際貿易的實訓教材也較少。

(四)校企合作不夠。

在中職學校中商貿類專業工學結合、產學結合的落實進程比較緩慢。校企聯合僅表現在人才“輸出”和“接納”的雙向對接上,沒有深入辦學過程中進行實質性的“聯合”,也沒有將崗位對人才技能的要求真正納入學校的國際貿易專業課程實施方案。

二、中職國際貿易基礎課程的實訓教學改革

中職國際貿易基礎課程的實訓教學分為校內實訓和校外實訓,校內實訓是充分利用學校所配備的各種現代化設備,在實訓室中利用所學的基礎知識技能進行模擬實習,同時也為校外實訓做好充分的預備工作。校外實訓就是充分利用聯辦企業和當地相關行業企業,參與到企業具體崗位的實際工作中,運用校內所學的知識技能,並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一)校內實訓教學。

國際貿易基礎課程的實訓教學與其他專業有所不同,如果帶領學生去貿易公司辦公場所參觀,就隻能是走馬觀花,收效甚微。根據培養目標、專業特色和教學經驗,筆者探索以下兩個階段的基礎課程實訓教學,在教學中環環相扣、有機結合才能取得最大教學效益。

1.校內基礎課程實訓

基礎課程實訓很好地把課堂基礎教學和實訓教學聯係起來,在實訓教學中融合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

(1)夯實基礎課程理論內容。

一段時間以來,基礎和理論教學被弱化,實際上職業教育需要理論,它能讓學生少犯錯誤,少走彎路。隻是要對專業理論進行規範,避免出現以前那樣太多太繁雜太係統的理論。教師要對理論進行整合和提煉,使之成為支持實訓任務完成的多方位的簡明扼要的理論,然後將它放在最恰當的位置,即學生完成教學任務產生困難的時候,使理論和實訓有機結合。

比如:外彙傾銷的使用,就可以結合幾年來人民幣彙率的變動及中國和美國對外貿易值的變化情況,讓學生在模擬條件下進行實訓,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地引入外彙傾銷的理論加以解決。

這樣看似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就變得直觀、實用,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同時使理論知識的掌握一步到位。

(2)豐富基礎課程實訓形式。

教師應盡可能地通過更多的實訓形式提高學生的外貿技能。一是聘請貿易公司業務員、貨代公司操作員來校進行專題講座,向師生介紹最新的國際貿易發展狀況,傳授國際貿易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求發展的經驗,分析最新的國際貿易業務方麵的動態,為學生創造開放的教學環境,使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了解行業,進一步提高學習自覺性。二是對一些實訓性較強的課程內容,在課堂上進行角色模擬,模擬場景進行實戰演練,讓學生在模擬過程中學習。國際貿易基礎課程實訓教學的一個鮮明特點是接觸大量文本和單據,如銷售合同、信用證、彙票、發票、裝箱單、提單等,這些都是外貿行業工作中經常要處理的單證。在教學中讓學生模擬不同業務環節的人員,互相配合,在教師給定的貿易條件下完成全套外貿單據的繕製,掌握實際工作中的製單技能和業務流程。三是組織學生參觀國際貿易實務部門,讓他們了解行業的工作環境、工作對象,熟悉國際貿易業務的具體環節、流程等,並寫出調查告。四是或是邀請已畢業的學生進行交流座談,讓學生更近距離地了解實踐中的具體做法及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