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專語文教學改革探究(1 / 2)

中專語文教學改革探究

教改研究

作者:張淑娟

一、中專語文學習的問題與現狀

1.學習動機缺乏。

中專學校的學生普遍基礎都不是薄弱,入學分數普遍不高,語文這一科目顯然也是如此。他們當中大部分人來到中專學校就讀或是迫於形勢壓力,或是家長的意見。這些學生到校後普遍表現出的學習上無目的,無計劃,學習惰性大,主動性不強。

2.沒有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雖然中專學校的學生都是從小學開始就學習語文,但普遍根基差,甚至可流暢地讀完一篇文章的都為數甚少。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大部分學生都缺乏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同時他們沒有升學的壓力,因此在分析問題和理解問題方麵的能力就更為缺失。而且部分學生在思想上對語文學習也沒有正確認識,認為這隻是基礎課,可學可不學,認為學習意義不大,由此導致語文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3.自身條件的製約及家庭環境的影響。

基本上學生可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學生大體基礎較好,學習積極性高,自主學習能力強,上課聽講的效率較高,對於老師的要求和所布置的任務都可以認真主動地完成,這一類主要是應屆初中畢業生。第二種學生則相對基礎較差,上課聽講效果也十分不理想,學習積極性不高,對於知識點的掌握總是模棱兩可的,這一類學生主要是初中學校的分流生或者是初中都未完整上完的在外打工學生。

二、中專語文教學改革的對策與路徑選擇

1.教學改革,觀念先行。

傳統教學觀念根深蒂固。在傳統教育、應試教育觀念長期影響下的語文教師,一時很難摒棄舊觀念、舊思想。目前在大多數中職學校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更多關注的是教參中的知識點,強調的是標準答案,以應付考試。在教學過程中隻重知識而輕能力,重課內輕課外。這種“滿堂灌”的教法讓學生總是處在被動與消極的地位,主動性、積極性受到壓抑。教師把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告訴了學生,實際上是代替了學生思考問題,忽視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嚴重製約了學生發展。中職語文課堂教學要提高效率,提高語文教學質量,隻有從轉變教學觀念著眼,在改革課堂教學方式及內容上謀求突破。

教師應營造有利於發揮學生主體精神的開放性的探究氛圍。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學習、獲得知識的過程,而且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一個展示學生的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教師要把學生置於學習的主體地位,創造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重新調整自己的角色,尊重學生的想法,與學生平等合作,為學生創設寬鬆、自由的活動空間。

2.針對改革目標,要建立一個科學的中專語文課程體係。

對於過去的語文教材要進行大幅度調整,一些重複性的章節要刪除,同時要根據情況再增加一些材料,盡量擴大學生的知識麵和閱讀量,最終目標都是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細致地講,中專語文教師所要做的工作可以用以下三個字概括:拆,補,立。所謂“拆”就是要按照每個學生的現狀和基礎的不同而對教材進行適當調整,“補”是指對學生還沒有掌握的一些必需的語文知識和能力進行補課與補充教學。這一階段的作用是為後期學習任務得以順利完成進行鋪墊。現在經常出現學生寫張請假條竟然會錯誤百出的情況,可見基礎知識沒有夯實對後期有條理地表述自己的思想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立”是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和開發新的課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