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師資建設
作者:曾永強
一、信息化給學校教育帶來的改變
近兩年無疑是教育信息化發展最迅猛的時期,以導學一體為教學模式的微課程教學法方興未艾,而幕課既大規模開設在線課程又從高校向基礎教育不斷推進。以翻轉課堂為代表的新興教育理念正顛覆我們對傳統課堂的認識,教育雲的應用也從國家層麵向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不斷發展和應用。身處各種技術和新理論的包圍下,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也日益信息化。譬如,互聯網、手機和平板電腦正逐步取代書籍,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以此帶來的閱讀的碎片化及以高效、直觀為目的的信息獲取方式,讓原來伴隨書籍閱讀的深度思考變得越來越困難。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的廣泛應用,讓課堂信息量成倍提高,但其導致對知識和課文的深度理解變得缺乏。當然,信息化給我們帶來不同以往的優勢,大量的信息刺激和方便的遠程交流,帶來思想碰撞的火花,大大催生創意的出現。大量碎片化的閱讀有利於培養從海量信息中篩選有用信息的信息處理能力。
教育信息化影響著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信息化的大潮推動著學校的方方麵麵,學校的管理者和全體教師如何適應教育信息化條件下的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二、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師素養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指出:“隊伍建設是發展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造就業務精湛、結構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師資隊伍、專業隊伍、管理隊伍,為教育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聯合國促進各國教育、科學、文化合作的專門組織,2008年專門製訂了《教師信息技術標準(ICT-CST)》。該標準認為,為迎接基礎教育信息化的挑戰,廣大教師要掌握信息化環境下必要的素養和能力,具體包括四個方麵的素養與能力,即構建學習環境的能力、信息技術素養、知識深化能力和知識創造能力。
三、搭建教師專業成長的信息化平台
我校作為漳州市地區小學的示範學校,現有兩個校區和一個分校,與薌城區小學和民辦學校組成教育集團,與龍文區五所學校組成幫扶學校,還與香港一所小學建立姊妹學校關係。各所學校地理位置跨度較大,成為學校集體教研活動的一道難題,而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是應用信息化工具,建立基於互聯網的校際教研交流平台,特別是探討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搭建教師專業成長平台,克服幾個校區在地理位置上的不便,盡可能實現協同教研、同步交流。
1.依托校本培訓,提高教師信息素養。
教師的信息化素養是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關鍵因素,依托校本培訓力量,組織全體教師參加信息技術培訓,如可以依托“英特爾未來教育”、“教師信息技術等級考試”、“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考試”、“課件製作培訓”、“交互式多媒體應用”等培訓和考試,並將教師信息化培訓納入教師完成繼續教育和崗位評聘的先決條件,擴大教師信息化培訓覆蓋麵,不斷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